南报融媒体记者
孙娓娓摄
专心制作中秋花灯。
南报融媒体记者
孙红雨摄
一起观看抖空竹表演。
南报融媒体记者
凌金园摄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南京日报小记者活跃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中国女排精神展”活动现场,他们制作花灯和体育贺卡,致敬女排精神;在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他们寻访伟人足迹,共同追寻红色记忆;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他们识民俗,赏非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中国科举博物馆,他们一起了解国庆节的来历和节日意义,制作国庆节主题纸盘贴画……精彩纷呈的社会实践活动令小记者和家长纷纷点赞。
参观“中国女排精神展”
致敬女排精神
中秋遇上国庆,双节合一、喜乐加倍,由江苏省体育局主办的“中国女排精神展(南京站)”活动也在双节到来之际拉开了帷幕。10月1日当晚,近20名小记者来到展览现场,参与“中秋花灯庆团圆、体育贺卡送祝福”的“国庆中秋喜乐会”活动。
晚上七点半,“中国女排精神展”中心舞台区域,参与活动的小记者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制作花灯和体育贺卡。撑开花灯外罩,插入铁丝支架,再装上发光的小灯泡,不同颜色的花灯便一盏盏相继点亮了。与普通的花灯不同,小记者们在花灯的流苏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在剪好的圆纸板上,画出不同体育运动的简笔画,再把它们一个个依次串在花灯下面,这就是一盏特别的中秋体育元素花灯了。不少小记者还把制作好的贺卡也串在了花灯下面。
活动最后,小记者们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分享自己对中国女排的祝福。雨花外国语小学小记者崔御说:“我现场参观了女排精神展,了解了中国女排的历史,特别敬佩她们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她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我想祝她们双节快乐。”
走进梅园新村纪念馆
追寻红色记忆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10月3日,南京日报小记者走进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寻访伟人足迹,并手工制作国旗,欢度国庆。
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与国民政府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谈判,历史上称为南京谈判。梅园新村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谈判的最后一站,是中共党史重要的一页,是一座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的历史丰碑。
“这里有20余张中共代表团成员户口卡,最上方是一张集体户口卡,户主为‘周恩来’,下面4排个人户口卡,上面的户主一栏填写的都是‘周恩来’,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教育程度等个人信息则由户口卡本人填写,还要贴上照片,以便随时接受检查。”在纪念馆一楼北侧的一个展柜前,讲解员给小记者们介绍了户口卡,这些户口卡,表明了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户口卡是南京谈判的历史见证。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小记者们通过照片、文物和一个个故事,了解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为左上角镶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红色旗帜,旗帜图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围绕在一颗大五角星右侧呈半环形。该旗的设计者曾联松,是一名来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工人。”参观结束后,讲解员为小记者们普及了国旗的有关知识,并指导他们制作国旗。“每次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都能感觉到祖国变强大了。这次做国旗活动,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国旗的含义,我觉得骄傲又充实。”樱花小学小记者谭楠浩说。
相约科举博物馆,制作纸盘贴画
在去往中国科举博物馆的路上,小记者们发现,国庆节期间的夫子庙景区与平常不太一样,到处洋溢着欢度国庆的氛围。“景区内到处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每位游客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还看到‘热爱祖国,建设祖国’‘金秋十月,举国同庆’等各种各样庆国庆的标语。”活动开始前,孩子们就在分享着一路见闻。
“国庆节,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在“厉害了,我的国”主题课堂上,科举博物馆讲解员老师为小记者们科普了国庆节的来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活动中,小记者们还亲手制作国庆节主题纸盘贴画,用自己的创意作品为新中国庆生。“我热爱我的祖国,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瞧,这是我精心制作的纸盘贴画,它代表着我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铁心桥小学小记者罗娅楠开心地说。
探秘民俗博物馆,感悟传统文化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甘熙宅第内,2010年成为中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老城文化的见证和缩影,展示了南京悠久的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
假期最后一天,小记者们来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非遗馆。“老师,南京绒花是怎么做出来的呀?”孩子们一脸疑惑,讲解员老师耐心解答:“绒花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制作过程非常不容易。南京绒花的色彩以大红、粉红为主,中绿为辅,间以黄色点缀,显得明亮。”通过讲解,小记者们了解到绒花品种很多,有鬓头花、帽花、胸花、戏剧花等,其中鬓头花最受人们青睐。
继续参观。不远处传来“嗡唔嗡唔嗡唔”的响声,循声望去,原来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代表性传承人孙光辉正在表演抖空竹。只见动作娴熟的他手臂一抖,小小的空竹随即在细绳上不停旋转。“过山车”“照镜子”“八仙过海”“抬头望月”……精彩绝伦的空竹表演引得小朋友们连连称赞。“在老师手里任意翻飞的空竹到了自己手里变得特别不听话,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练好空竹,没有日复一日的练习是不可能做到的。”银城小学小记者袁梓善在孙光辉的指导下,现场学习了一段抖空竹。
短短一小时,小记者们了解了甘氏家族史、南京民居建筑艺术,近距离接触了面塑、泥塑、绒花、绳结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获颇丰。
南报融媒体记者 孙红雨 姜静 孙娓娓 凌金园
活动感受
我自豪地在贺卡上写下“国家富强,民族安康”几个字,还写下了对自己的祝福,希望自己考一个好成绩,考出100分。最后把贺卡和体育卡片挂在灯笼的底部,再配上一个小灯泡,一个小巧玲珑的灯笼就制作完成了。拎着自己做的五彩花灯走上台,大家集体合影。我们的花灯色彩斑斓像极了闪闪的星光,漂亮极了!
——迈皋桥中心小学三(3)班
朱欣悦
爸爸带着我在展区学习了中国女排的光辉历史,我知道了女排姐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提升自己水平,称霸世界排坛的故事,感到非常震撼。我在自己的卡片上写下了对中国女排姐姐们的敬佩之情,还写下了对祖国的祝福。把卡片挂在我亲手制作的花灯上,感觉非常有收获。
——雨花外国语小学三(12)班
孙可馨
虽然梅园新村纪念馆里有很多文物,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进展厅看到的那块大型汉白玉浮雕。浮雕上人物呈“S”形排列,讲解员老师说,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象征着中国革命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另一方面预示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即将离开纪念馆时,我站在庭院里,面对周恩来总理的铜像,认真地敬了一个队礼,感谢他和无数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的付出,让我们拥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雨花外国语小学三(5)班
崔御
第一次参加南京日报小记者活动,地点就在家门口的梅园新村纪念馆。我学习了国旗的有关知识。国旗是长方形的,上面有五颗五角星;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华民族为黄色人种。
——南师附小仙鹤门校区一(2)班
叶琪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梅园新村纪念馆。一进大门,一座高大的周恩来总理铜像吸引了我。周恩来总理给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感觉。在随后的参观中,我看到了很多周总理以前用过的东西:手表、大衣、皮包……从这些可以看出周总理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
这次活动,我从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物品中,体会到周恩来总理和其他革命前辈当年的不容易。我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怕吃苦、踏实努力的好习惯,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齐武路小学二(10)班
杨泽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