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雨花台区委教育工委书记、雨花台区教育局局长
盛云生
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常态,也是缓解教育主要矛盾、加强区域教育治理和推动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雨花台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立足区情和教情,多元并举,切实推动雨花台区教育高品质、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切实有效的雨花路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彰显了雨花台区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科学制定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雨花教育未来
2020年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科学编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雨花台区教育局根据“十四五”规划的相关要求,系统客观总结雨花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经验,直面新形势下的问题与挑战,顺势而为,科学制定雨花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局谋划布局雨花教育未来,促进雨花台区教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雨花台区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抓手,以教育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完善教育治理机制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保障,积极实施国家、省、市、区的教育政策和重点工作任务,持续打造区域教育的品牌与特色,切实谋划、解决好区内教育热难点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大程度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建立人民满意的雨花教育“幸福圈”。
在科学制定雨花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立足雨花台区教育实际,强调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和创新导向,加强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老大难”问题,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建议,将入学(园)难、择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减负、教育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公共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热难点问题进行科学系统规划,持续深入开展“红色雨花”教育特色,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价值引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公平、多样、便捷、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聚焦区域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结合雨花台区高端产业建设、“数字雨花”建设、“生态雨花”建设等现实需求,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
持续有效实施雨花台区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集团化办学是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和驱动力,亦是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教育强区的新时代背景下,雨花台教育局根据区情实际和教育发展实际,持续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
自2014年始,雨花台区全面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完善,集团化办学取得质的发展与突破。目前,全区集团校达33所,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5%以上,强化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彰显了集团化办学的教育服务功能,逐步培育了雨花外国语小学、雨花台实验小学等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优质学校,老百姓对全区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在以集团化办学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雨花台区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路径,主要体现在“内强”和“外引”的内外联动。
在“内强”上,督促内涵建设,打造集团总校特色。雨花台区教育局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注重城乡协同、强弱协同等,加强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同时,注重区内集团总校的内涵建设,赋以集团总校一定的决策权,给予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和资源调配权等,创设宽松、优良的发展环境,调动集团总校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以“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工程建设为抓手,鼓励各集团总校根据学校发展、学生需求而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特色纷呈、区域协同、高位均衡发展的集团化办学路径。
在“外引”上,加大引进力度,拓广优质资源覆盖。雨花台区始终坚持开门办学,持续加大市属名校和区外名校的引进力度。对此,雨花台区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优质资源覆盖工作的通知》,对集团化办学的引进予以政策支持,细化名校引进政策,优化名校引进机制。同时,引进力度持续加大,以“就近选择、优势互补、适度规模、进退自由”为原则,对于市属名校和区外名校的引进,予以丰厚的政策红利,在经费投入、校园用地、硬件设施、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全力争取政府各相关们对集团化办学工作的支持,努力实现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区域内全覆盖。
深入推进培育“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加强区内校长教师培训
区域教育的高品质均衡发展,需要建立一定的协调发展机制。雨花台区以培育“名师名校名校长”的“三名工程”为突破口,积极发挥名师、名校、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起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协同机制,这是近年来雨花台区教育高品质发展的有益探索和重要路径。为实现“办家门口的好学校,建高品质教育强区”的目标,雨花台区以“三名工程”为平台,切实培养、引进了一批名师、名校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加强名师、名校长引进。在“三名工程”的深入推进过程中,雨花台区注重加强团队建设和名师名校名校长的示范引领,扎实落实名校长办好“名学校”、名教师促进“名学校”的工作理念,建立指向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明确区内培养重点人员和培养计划,制定培育计划,加强过程管理,创新培育形式,严格考核标准,切实有效发挥“三名工程”的示范引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促进师资资源高位均衡发展。继续深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省市内外的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合作办学,持续为雨花教育引入新鲜血液和优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突破引进名师名校长的机制瓶颈,实施“名师名校长”引进工程,以岗位聘任、柔性引进等多元灵活方式,面向全国引进一批理念先进、素养深厚和业绩突出的名师、名校长。
加强区内校长培训培养,全面提升校长综合素养。在推进“三名工程”的同时,雨花台区注重加强对区内校长的培训培养,根据校长的专业发展需要,从实际问题和需求出发,创新培训培养方式,丰富培训培养内容,增强培训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全面提升校长的综合素养。在培训培养模式上,在借助国培、省培、市培的基础上,雨花台区不断增加培训投入,加强区域协同、学校协同、部门协同,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多元形式丰富培训培养过程。在培训培养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过程性,使培训培养内容真正满足校长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培养过程中,严格过程性考核和动态性管理,开展跟踪性、长时性培训培养,及时对全区校长予以及时性、针对性指导,为提升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区内名师团队建设,硬核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是推动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的主体与关键。高度重视教师在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雨花路径的重要特点和内驱力之一。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雨花台区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以“三航工程”为途径来加强区内名师团队建设,并以“专项政策”支撑行动、“学术品牌”培育行动等来予以保障,使教师自入职起,始终都处于不断成长的培育过程中,以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建立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同时,制定《雨花台区骨干教师发展协同规划》,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和驱动,先后建立11个名师工作室,构建了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形成骨干教师队伍的“伙伴关系”和“帮扶机制”;对区内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出详细规划,从师德师风、教育理念、理论素养、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对其专业发展提出刚性要求,建立健全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机制和保障机制,以此来促进骨干教师的全面立体化发展,切实推动了雨花台区教师队伍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2015年以来,新增省特级教师5名、市陶行知奖6人、市斯霞奖5人、市学科带头人39人、市优秀青年教师49人。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使推动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核心因素,在多元并举、内涵丰富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雨花台区全面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推动雨花教育高品质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雨花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