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来你的同事,或许是机器人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冯芃摄

智能安全帽亮相软博会。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宁摄

“创未来”软件及科技创新产品发布会现场。

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健)

南京软博会“长三角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研讨会”8日上午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等专家学者,为南京和长三角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单忠德在研讨会上说,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等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虽然规模优势明显,但质量效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世界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产品”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转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实现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发展。

单忠德说,长三角是我国著名的制造业集聚区,江苏省是传统的制造大省,南京是江苏省省会,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而且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具备成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的内外条件,南航将进一步加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力度,更好服务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丁汉在发表演讲时说,机器人虽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生活和经济各领域,但其灵活性和智能决策能力等方面尚显不足。学界和业界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切忌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炫酷,而忽略了“真管用”的初衷,毕竟机器人是要切实帮助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有效扩展和延伸人类的能力,而不能只做“无用功”,市场也不会为此买单。

丁汉指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是“共融机器人”。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的“融”:机器人与环境自然交互“共融”,机器人可以走出特定区域,走进山地、雪地,来到人来人往的街道,在动态环境中实施作业;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互助互补“共融”,机器人可以通过多“人”协作以实现单体能力的突破,通过合作增强机器人整体功能和性能;机器人与人协同作业“共融”,机器人不再被动等待人的协助、不再一味依赖人的编程,而要能够主动感知并解决各种问题。

丁汉说,为实现以上与环境,与其他机器人,与人类共存、共事、共融的目标,机器人需要在“身体”“感知”和“意识”上进行革新。而这需要通过机械、信息、力学、材料、生物等学科和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才能取得突破。现在,这一个个“碉堡”正在被我们攻破。可以预见,随着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机器人制造水平将越来越高,“能工巧匠”“聪敏体贴”和“分工合作”等类型共融机器人将深刻影响人类生活。

“纵观科技发展史,机械设备是对人类四肢的延展,计算机是对人类大脑的拓展,机器人则是对人类综合能力的模仿,是具有感知、认知和自主行动能力的智能化装备。”丁汉说,共融机器人愿景的实现,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华中科技大学相关研究院承担了“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他对南京和长三角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牛羊被定位,无人机忙施肥,农场主坐镇监控室

5G+AI打造“未来农场”

本报讯(通讯员 吴珊珊 融媒体记者 张希)

9月8日,软博会江宁开发区江苏软件园专场活动——“5G+物联网赋能新型现代农业”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论坛上,总投资超10亿元的五个项目签约落户江苏软件园,院士、大咖们打开话匣子,揭开在5G和AI加持下的“未来农场”面纱。

天空中,无人机忙着施肥、喷洒农药;地面上,无人驾驶拖拉机在田野耕耘,被芯片精准定位的牛羊悠闲漫步……偌大的农场,几乎看不到人,直到走进后台监控室才遇见农场主。农场主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每日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画面与数据,小到空气湿度、风速、雨量,大到种植进度,足不出户就能精准掌握。根据大数据分析,远程操控照料农场。

以上是欧洲科学院院士、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兰玉彬展示的“未来农场”样子。他说,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以智慧农业为核心的4.0时代,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农业变得高效而智能。

兰玉彬评价,在新一轮现代农业科技浪潮中,中国企业在植保无人机领域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曾几何时,国外燃油植保无人机一台就要上百万元,而中国企业研发的电力植保无人机,售价仅四五万元,价格低廉,性能优异,不仅迅速打开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海外市场,而且为中国农业无人机的普及推进了一大步,成为解决农业用工贵、用工难的“金钥匙”。2019年,国内植保无人机数量已经达到50970架,无人机作业面积4.41亿亩次。

论坛上,南京拓攻机器人创始人张羽展示了其植保无人机的新技术。在5G和AI遥感图像技术的推动下,新型植保无人机不仅会播撒农药、化肥,还会给植物看病、预测收成。“我们的植保无人机配有高清摄像头,在新疆棉花农田上空飞行的同时,可以借助5G传回可见光遥感影像。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库比对,即可预估出棉花的品质、产量。”他说。

无人机为“未来农场”插上想象的翅膀,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信心。昨天的签约环节,成了无人机的主场,共有定制化无人机研发项目、智能化管理平台研发项目、无人机行业解决方案项目、无人飞行器飞控系统项目、南京拓攻自动驾驶技术研究院项目等五大项目签约落户江苏软件园,总投资超10亿元。

其中,“块头”最大的是无人飞行器飞控系统项目,由南京拓兴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总投资5亿元。

5G高峰论坛昨举行

南京移动5G基站

已超5000座

本报讯(通讯员 徐美玲 融媒体记者 于洁尘)

8日,软博会系列活动之一的“5G引领新基建、赋能行业新应用”高峰论坛成功举行。南京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6月,南京移动已建成5G基站超5000座。

本次论坛由雨花台区人民政府、中国(南京)软件谷主办,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南京分公司承办。省工信厅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未来三年,我省将在以5G为核心的新基建领域投资超过2000亿元。目前,全省已累计签约5G融合应用项目982个,在工业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重点培育了368个创新应用项目,并组织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强链拓市”专项行动。

今年以来,中兴通讯5G+工业互联网安全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灾备中心及服务托管系统等一批国家级项目落地南京,江苏移动联合南钢、中车打造的南钢5G智慧工厂、中车南京5G创新应用等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示范效应。

江苏移动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刘峻在论坛上介绍,“截至今年6月,南京移动已建成5G基站超5000座,围绕六类城市窗口场景开展‘名片工程’建设,打造10大精品示范区、19个城区精品网格,网格综合覆盖率和5G下行速率全国领先,实现主要城区、窗口场景连续覆盖。”

十大创新产品发布,涉及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领域

“安全帽”会拍会求助,千位专家“在线应急”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 徐宁)

“小金小金,巡检拍照、开关灯光、求助报警……”南京软博会上,一款高颜值、多功能的智能安全帽亮相展会。据了解,经组委会征集评选,该智能安全帽与另外9项产品荣获2020CIS创新产品奖,并在昨天上午举行的“创未来”软件及科技创新产品发布会上现场发布。

“这款安全帽装有2100万像素自动变焦高清摄像头,拍摄的现场画面可与指挥中心实时相连,便于精准指挥。”江苏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副部长王强介绍说,安全帽还加载GPS、北斗等多模定位,能实时定位人员位置并远程回传。

此外,智能安全帽还内置智能语音助手。“小金小金,打开灯光。”随着一名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发出指令,智能安全帽上的灯光随即打开。“通过在摄像头模块、传感器模块、智能语音控制等方面精雕细琢,解决了传统安全帽通信不便、调度信息延迟等多方面问题。”王强说。

移动互联网+救援处置等于什么?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现场发布的“金陵应急宝”给出了答案。

擎天科技产品经理严婷介绍,金陵应急宝是在应急领域按照“移动优先”策略建设的一站式移动终端,通过连接整合专家、队伍、装备、安评机构、培训机构等应急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目前已有1237位专家入库,在面对事故灾难应急方面,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交互利用、协同会商,提升效能。”

此外,江苏润和软件的“润和HopeEdge OS”具有设备管理、数据采集、边缘智能等能力;亚信科技面向中小型民用安防和企业智能管理场景的边缘侧产品,推出了智能安防一体机;浪潮的关键负载服务器NF8480M6

NF8260M6全面适配浪潮服务器管理软件;武汉达梦数据库发布云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灵活、按需申请的数据库服务系统;“工云智慧AIOT-MES多行业通用应用服务平台”是工云智慧科技发布的具有保姆式导航、诊断式实施等特点的服务平台;杭州朗和科技带来了源自网易杭州研究院的网易数帆,提供各项产品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南京三百云分享了伽马数字化业务平台,该产品拥有成熟且适用于汽车金融全场景的全栈技术解决方案。

10家企业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现场发布多款科技创新产品,共同展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各行各业的运用。

据悉,举办“创未来”软件及科技创新产品发布会旨在借助中国(南京)软博会的平台,通过评选、发布,助力企业品牌推广,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开拓潜力市场。

中国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峰会上,倪光南院士呼吁

补齐工业软件短板

不再被人“卡脖子”

本报讯(通讯员 徐美玲 融媒体记者 于洁尘)

作为软博会重要专场活动之一,第三届中国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峰会7日下午举行。由雨花台区人民政府、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本次峰会,邀请了数百位业界同行共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成果。

中国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会上介绍并分析了目前国产工业软件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制造业领域和建筑业领域等的现状。“工业软件是我国被‘卡脖子’的短板,我们需要掌握工业软件的数字孪生技术,积极推进数字孪生平台,促进工业软件的发展和应用。”倪光南说,“我呼吁并建议把工业软件列入国家软件重大工程计划,用相关软件基金给予这一领域的探路者以大力的扶持。”

软件谷企业、翼辉信息董事长韩辉介绍,作为国内自主可控操作系统的开拓者,公司下一步将围绕操作系统产业链,集聚工控领域的上下游企业,面向军民融合、电力、机器人、轨道交通等领域,逐步打造全国产化的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生态。中电十四所副所长王平分享了该所与翼辉信息共建攻关基地的重要信息。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双方将在基地建设方面展开进一步合作。

欧德神思软件(中国)集团总裁马立新强调,在当前疫情影响下,企业必须实现人工智能与智能自动化,不断完成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转变。会上,翼辉信息和欧德神思还现场签约,打造工业物联网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

峰会上,雨花台区重点打造的南京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举行授牌仪式。由航天科工集团七〇六所注册成立的信创产业总部项目已落地中国(南京)软件谷,这是我市推进新基建、新产业行动的又一重点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拟在软件谷南园建设3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打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平台,同步整合和引入上下游资源,打造千亿级的信创产业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