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人员现场开展监测
开展环境应急监测
汤山地质公园
环境监察人员现场检查企业废气排放情况
黄龙岘茶园
编者按
这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大战略部署的五年,也是江宁快速发展的五年——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攀升,到2019年,全区GDP达2371.41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55%;人均同比2015年增长16.13%。
这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五年,也是江宁生态环境铁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五年——今年以来,全区空气、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达到历年最好水平。截至目前,全区优良天数比例为83.3%,同比提升17.4%;PM2.5浓度均值为2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9%;臭氧污染天数减少39天,同比下降46.4%。水环境质量通报表明,今年以来江宁全区2个国考、4个省考、9个市考断面全部达标。
两组数据形成的鲜明对比,折射出江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江宁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为保障,瞄准短板,创新思路,坚守担当,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
A
践行“两山理念”
凝聚绿色高质量发展“江宁力量”
近年来,江宁区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发展的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
特别是2016年至今,区委、区政府先后印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细则,制定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签订“书记版”责任状,以刚性考核全面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进生态环保责任层层压紧压实。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短板,生态环境、城管、城建、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坚守“主阵地”,立下“军令状”,深耕“责任田”,织密“监管网”,精准施策,协同作战,坚决淘汰高能耗产业,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推动产业园区集约化、循环化、清洁化改造,培育壮大绿色发展的新动能。舍得把钱用在空中(控尘降霾)、投进水里(治理河道)、埋在地里(铺设管网),近五年全区累计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达到200多亿元。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江宁切实增强“人防+技防”能力。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网格监管体系,全区划分33个热点网格,共布设305个大气、22个水质监测点位,涵盖全区10个街道、5大园区、201个社区,实现
“实时报警、快速识别、精准分析、核实移交、跟踪督办、限期整改、结果反馈”责任闭环。建成并运行25家废气重点排污单位VOCs在线监测系统、重点区域791家餐饮企业油烟在线监测系统、353家建筑工地“智慧城建”监管系统和2处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点,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监测车走航等手段实时监控监测,发现问题,立即核实、分转、处置、督办,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B
演绎“加减乘除”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宁样板”
“十三五”期间,江宁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人口的矛盾,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严格环境准入门槛,强化绿水青山养护,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实施一批生态资源资产培育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做细国土空间管控的“加法”。编制《江宁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江宁区生态红线保护区域规划》,构建新型城镇、美丽乡村、生态涵养“三个500平方公里”功能板块,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面积523.88平方公里(其中,国控329.88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56%。
做实长江生态修复的“减法”。坚持把长江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建成6.7公里沿江示范段风光带和“滨江秀林”超4000亩,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长江经济带“百项提升工程”全部完成,建成新济洲生物多样性展示馆,长江禁渔全面到位,着力塑造“江苏门户、洲滩明珠”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品牌。
做优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法”。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以“财政引路、国资主导、民资跟进”的多元模式,全面推开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工程,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9座(累计21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34.8万吨(累计76.2万吨),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能力与日均供水量相匹配。建成一体化应急污水处理设施36座,日处理规模23.75万吨。铺设污水收集管网150多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长江供水“村村通”。
做好铁锈疤痕地带的“除法”。实施中小工业集中区转型发展,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16—2019年累计盘活低效用地13161亩,相关做法和成效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废弃露采矿山植被修复500多万平方米,废弃矿山宕口生态修复率达92%。
C
突出“铁腕治污”
培育污染防治攻坚“江宁示范”
冬日的午后,文靖东路与湖山路交界处的中心河泥塘段,生态浮岛片片翠绿,河堤上绿树成行,老人带着孩子惬意地漫步……“通过清淤、截污等措施,河道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住在附近的居民张建国说,相比以前,现在不仅河道水质得到提升,河堤边也修了绿道,成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中心河泥塘段是江宁区城市河道改造的缩影。
“十三五”期间,江宁压实4463名河湖长、“断面长”责任,按照“一河一策、一河一队伍、一河一责任人、一河一景、一步到位”标准,采取控源截污、内源管理、河道清淤、恢复生态等综合措施,全面实施121条河道水质提升工程,基本实现“全域消黑、稳定消劣”,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水清岸绿是随处可见的美景,湛蓝的天空、棉花糖般的白云也频频刷爆江宁人的“朋友圈”,这离不开江宁在控尘降霾治气上使出的硬招。立足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重点管控区域“点位长”,各个板块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网格长”,分片包干,现场督战,统筹推进区域治气工作。
江宁大力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厕所、垃圾“三大革命”。形成“南部山地、中部水乡、西部秀林、东部田园”美丽乡村建设格局,美丽乡村覆盖率达80%。
同时,江宁始终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倒逼履行主动治污、主动守法社会责任。持续开展20多项专项执法行动,落实新环保法五类案件数量位于全国区(县)生态环境系统前列,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获评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集体、江苏省环境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
“十三五”期间,检查各类污染源15000家次,下达正式处罚决定2256份,罚款金额共计10711万元,其中,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5件,罚款金额24万元,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案件10件,移送刑事案件35件,查封、扣押案件388件。
因为在环境整治、高质量发展方面成效明显,江宁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跻身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第4位,全区10个街道全部建成首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道”。生态环境,成为江宁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是最普惠、最公平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止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只能永不停歇、永远向前。”江宁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永俊表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门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主线,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环境质量、更加注重防控风险、更加注重机制创新,全力释放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全面推动江宁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数读
“十三五”期间,江宁区累计规范整治污染企业1700多家,关停淘汰污染企业1100多家,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570多家;治理VOCs企业756家,整治餐饮企业3310家,创建智慧工地245个。
今年以来,江宁区空气、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达到历年最好水平。截至目前,全区优良天数比例为83.3%,同比提升17.4%;PM2.5浓度均值为2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9%;臭氧污染天数减少39天,同比下降46.4%。
本版撰稿 刘建平 杜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