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南京,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拥有全省近四分之一的长江岸线,这是资源优势也是发展优势。但一段时期以来,和很多沿江地区一样,“大招商”“大开发”带来了围江造船成势、砂石码头林立、无序乱占泛滥……给长江生态系统敲响阵阵警钟。
怎么办?
落实中央生态文明思想,实现跨江发展的战略,必须将长江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将保护修复长江生态作为压倒性任务。为此,南京充分发挥河长制优势,建立市、区、镇三级工作机构,构建了三级总河长、四级河湖长的责任体系,抓住党政领导干部河长这个关键“少数”,高位协调,解决疑难险重问题,又发动“村社河长”“民间河长”这个有利“多数”,开展系统治水,不仅仅瞄准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也盯紧小沟渠小塘坝,将护河管河的力量延伸到河网末端。以长江大保护为“主线”,整治长江干流,溯源入江河道,追踪相关支流,将点线面串起来,统筹行业、区域,将水域岸线连起来,摸查污染源头,围剿黑臭水体,布控边界河湖。南京,启动了全流域系统治理的宏大工程。
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河长制带动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精准治水、高效治水、全民治水,完成110个长江“三乱”项目整治、150个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整治,清退岸线40多公里,生产岸线占比降为16.8%。28条入江河道实现“清水入江”,7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22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全部优于Ⅲ类,150条家门口的臭水河变成了风景线,并实现全市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一,多年的“河湖顽疾”得到根治。南京,走出了南京特色的“治河之路”。
让长江绿意奔涌,让河湖水清岸美,南京的系统治水不仅仅瞄准区域内的上下游,还盯紧汇入南京境内的每一滴水,正与安徽宣城、滁州等共商建立“南京都市圈”城市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
【成效】
别样的景致,生动的诠释
沿江沿河景致是南京特色治河之路的最好诠释——
隆冬时节,江宁滨江地区的长江边少了几分葱绿,多了几分萧瑟,但一点也不影响水面上成群野鸭嬉戏的劲头。在核心景区的展示长廊中,一幅幅前后对比图片让长江的“病容”和“新生”一目了然。
漫步至华林渔业社记忆园,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条条渔船已成为园区的景观,曾经开挖养鱼的鱼塘注满一池清水,六角亭矗立其间,渔业古今沿袭介绍的文化墙等让此处江景多了几分文化气息;驱车向前,又是一片开阔的游园绿地,树木密密匝匝,蓝色、红色步道穿行其间。“你肯定想不到,此处两年前还是一个硕大的砂石场,一年时间拆除,又用了一年修复。”江宁区河长办工作人员张颖告诉记者,江宁滨江段共19.08公里,两年前滨江而建的各类企业多达52家。在长江大保护的指引下,该区对“散乱污”企业全部进行拆除、整治,所拆之处系统修复,全部进行绿化造林、环境提升,累计面积达18400亩,并打造了6.7公里长的核心景观提升段。
占地达56平方公里的八卦洲是长江第三大岛。2003年,沿江大开发之时,10多家造船企业集聚在此,高耸的龙门吊、灯火通明的夜晚,曾是这里经济快速前行的标志。眼下,这些沿江而建的违规造船企业已全部完成拆除。华泰造船厂曾是八卦洲上规模较大的造船企业,生产岸线超过1000米,厂区拆除复绿后的空地已成了鸟儿的乐园,八卦洲街道顺势而为,在这里建成了鸟类科普宣传基地。记者驻足没几分钟,就见好几只老鹰展翅飞过。“已经多年没见过这么多老鹰了。生态好了,这些小时候的记忆又都回来了。”八卦洲村民李先发感慨。
和八卦洲一样,浦口区桥林街道也是造船企业的集聚地之一,“十里造船带”曾是这里的经济发展名片。可眼下这里已是另一番场景。“返浦归臻”,沿着浦口长江干堤一路行走,这样的宣传标识随时可见。奕淳武家嘴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是十里造船带规模较大的企业,目前正停产改造。根据规划,厂区所在位置将打造成为一个工业遗址公园。与之相邻的正屿船厂完成拆除后已经复绿,打造了各种绿色小品。再前行不到百米,是永华船厂所在地,如今变成了东龙山郊野公园,公园内的路灯、花坛、标识全部是船厂废弃钢板和钢管再利用,别有一番情调。
沿江边走边看,生态长江、美丽长江的气息扑面而来。
“两年多前,拿着长江‘三乱’专项整治清单时,想也不敢想,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啃下这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河长制的高位推动、高位协调、严格督办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水务局河长制综合处负责人胡文杰站在八卦洲海企港华燃气被拆除地块上,如是感叹。
【背后】
A、河长制高位推动,长江南京段“脱胎换骨”
“2017年底以来,水利部、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分别下发了河湖清理‘两违三乱’专项行动的通知,省河长办先后下达了两批‘省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湖主要违法违规行为问题清单’,涉及我市长江、秦淮河、石臼湖、固城湖等河湖违法违规问题共131项,其中长江110项、秦淮河干流13项、石臼湖固城湖8项,要求2020年底整治完成。”胡文杰介绍,这些项目,有的历史久远、权属复杂,取证难;有的项目违建体量大、牵扯面广,执法难;有的项目涉军、涉铁,整治途径不明确,协调难。“要把多年形成的河湖顽疾,在三年时间内全部整治完成,推进难度及推进阻力极大。”
在长江大保护战略之下,面对摆在眼前的清单,南京全市上下没有退路。
市委市政府明确“政府主导、部门指导、属地负责、依法依规、分类处置”的原则,市级长江河长挂帅,市河长办制订工作方案,统一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沿江八个区级长江河长牵头,成立部门和属地街道级河长组成的攻坚小组,因地制宜制定了“一案一策”,行政执法先行、双方协商同步,逐厂逐户开展工作。市河长办定期通报进度,市督查办不定期现场督办,市级长江河长多次召开现场会,督促沿江各区以“刮骨疗毒”的决心,确保按期“拆除到位、清场到位、复绿到位”。每遇到疑难险重问题,每到关键节点,市级长江河长都召集相关部门、沿江各区总河长专题研究,讨论策略,攻坚克难,逐个破解。至2019年底,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实现了市委市政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与此同时,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在南京长江沿岸开展了“干流岸线清理专项整治”“非法码头及三无船只专项整治”“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港口码头水污染防治”“沿江5公里化肥农药‘两减’示范带”“沿江绿化造林”等专项行动。
“‘两违三乱’专项整治行动,是贯彻落实河长制的一项重大举措,第一次通过河湖长制工作体系解决了一批顽疾。”胡文杰表示,经过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区、江豚保护区范围内违章建筑全部拆除、浦口“十里造船带”全面退出、长江二桥到三桥之间的生产岸线基本退出,千疮百孔的违章占用地恢复了绿色植被,幕燕片区率先建成全省沿江特色示范段。昔日“生产岸线”变成“生态岸线”,“一江两岸”九大城市客厅的“南京外滩”启动建设,长江南京段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华丽转身。
B、一河一策,4000多位河长尽心履职
黑臭水体无死角剿灭
保护修复长江生态,与之相连的支流治理是重中之重。
长江南京段干流两岸有28条主要支流,既有流域面积8000平方公里的滁河、2600平方公里的秦淮河,也有穿越城市中心的金川河、城南河等。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南京坚持治水与治城、治标与治本、治河与治污相结合。将入江支流整治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水质断面的国、省考核压力,催生了领导干部“河长”“断面长”双长制,2018年6月起,南京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认领一条劣Ⅴ类入江支流。其中治理难度最大的金川河,由市委书记认领,主动挂钩金川河宝塔桥断面当“断面长”,挑战南京河道治理最高难度系数,金川河开启了“硬核”治理模式。
市委书记、市总河长、金川河“断面长”22次现场调研,市水务、市建委、属地区政府、南京水务集团、河海大学专家团队拧成一股绳,降低河道水位至死水位,清淤疏浚,改造排口,“一口一策”分类整治金川河流域1178个排口及相连管网设施……综合施策之下,如今的金川河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2019年以来,宝塔桥断面稳定达标,彻底摘掉“黑”帽子。
入江支流治理,蝶变的不只是金川河。北十里长沟东支由过去的黑臭河道变身城市景观带,外秦淮河基本实现“长制久清”……在2017年底率先完成150个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基础上,2018年以来,我市启动全市消除劣V类水体的水环境提升行动。2018—2019年完成了南河、百水河、西北护城河、珍珠河等180条河道水环境治理,2020年实施33项河道水环境提升工程。
在关注长江干流、入江支流的同时,南京还在全市域实施庞大的河湖治理系统工程。全市3000余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及村社骨干担任的河(湖)长、1400余名民间河(湖)长、志愿者,构建了覆盖全部地表水体的责任体系。制定“一河(湖)一策”、建立“一河(湖)一档”,将全市域所有河、湖、库及房前屋后的小微水体都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基层河长每日巡河,开展“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全方位、无死角地剿灭黑臭水体。
至2020年底,7条省考入江支流中的金川河、外秦淮河、北十里长沟东支、滁河4条支流水质均值为Ⅲ类,秦淮新河、北十里长沟西支和城南河3条支流水质均值为Ⅱ类,其余21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标,较上年度有很大提升。
【未来】
再升级,多元化模式壮大河长队伍
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巡河实效;以效果为导向,严格督查考核;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打造幸福河湖。从“河长制”到“河长治”,南京以河湖长制为载体,打造出了治水的南京模式。河湖环境的改善、水质的提升,也提升了群众对河长制工作的满意度。经第三方测评,2020年,群众对河长制工作的满意度超过95%。
为“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南京贡献,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南京市进一步强化入江支流常态化管理措施》的通知明确,将严格落实入江支流水质提升领导挂钩负责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负责原则,实施分级管护;将加强流域水污染源头管控、严格入河排口日常监管,今年底前各区建立入江支流“排口员”管理机制,坚决消除污水直排口;将强化水体河岸常态化管护,深化河道配套设施维护,规范河道巡查管理,各区级河长每季度、镇街级河长每月、村社级河长每周巡河检查不少于1次;将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水质监测预警能力,2021年,市及各区基本建立河道综合管理智慧化、信息化监测感知平台,基本构建主要入江支流入江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将加大常态化管理考核奖惩,按月开展入江支流水质监测通报,结果纳入全市水环境区域补偿考核,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奖惩作用。
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正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多元化模式壮大河长队伍,聘用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组织党员河长、学生组织、志愿服务队,设立巡河员、护河员公益岗位,组建起本土化的河湖“护卫队”,让社会公众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受益者。与此同时,南京与河海大学开启“校地融合”,聘请24名治水专家担任“专家河长”持证上岗,全程参与河道治理,协助解决河湖治理问题等。各级河湖长、志愿者和群团组织,使用全市统一的“南京河长”App,记录巡河问题及处理流程,形成可追溯的巡河日志,构建了“巡河、发现、交办、反馈”的全闭环工作流程。
跨省、市联合,建“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
“南京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滁州市以水为界,推动长江、水阳江、滁河、石臼湖等跨省界河湖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的联防联控、协同治理,是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和‘南京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抓手。”市河长制综合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为推动流域区域防洪,提升水资源调配、水污染治理能力等,江苏、安徽两省一直深入探索实践跨省联合治水,目前正在共商建立“南京都市圈”城市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
而在此前,南京市河长办在全市域跨界河湖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的基础上,省内与镇江、扬州两市会商洽谈,建立宁镇扬联合河湖长制。还建立了石臼湖“三区一县”共治联管机制、浦口-南谯滁河联防共管联席会议机制、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这些案例为建立“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提供了实践基础。
“跨省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主要目的是建立机制,使河湖长们联络更直接、协调更高效,履职更有效。”该负责人表示,运用联合河湖长制平台解决矛盾问题,对各级河湖长和河长办协调的力度和效率,提出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要求。要做到追根溯源、协同联动,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协同一致的工作流程,打破行政壁垒,更多考虑河湖自然属性、生态功能、整体面貌等因素,更加关注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现上下游、左右岸治理措施协调同步。
本版撰稿 顾小萍 本版供图 林琨 纪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