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芃摄
龙蟠中路竺桥旁,水清岸美生态好。
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华摄
长江两岸,植被郁郁葱葱。
南报融媒体记者
姚强
冯芃
董家训摄
“十三五”时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五年。今年,污染防治攻坚战迎来了收官,记者从11月3日召开的“十三五”成就看南京系列第三场发布会上获悉,《南京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的主要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5年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尤其是去年以来,全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空气质量排在全省前列,今年以来PM2.5年均值指标为全省最优。
天
从“史上最严”到“全省最优”
5年间蓝天增加2个多月
数据
5年来,全市PM2.5年均浓度
从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今年10月底的28.8微克/立方米,
降幅近50%,
远超下降20%的目标,
PM2.5年均值指标为全省最优;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
从64.4%增加到82.3%,
阶段性达到80%的目标。
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削减约25%,
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削减约10%,
顺利完成省下达年度减排目标。
解读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锋:南京市坚决开展铁腕治污,向大气污染排放宣战。去年以来,我们实施史上最严“治气攻坚40条措施”“臭氧30条”,落细落实35个重点区域“点位长”领导责任制;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和工业污染,在全省率先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紧盯臭氧污染防治,对数百家包装印刷企业、上千家汽车维修企业开展VOCs治理。此外,针对汽车尾气、扬尘、餐饮等污染均滚动开展专项整治,并对全市1000多家企业和2000多家工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差别化防控。多管齐下,南京的空气优良天数从5年前235天增加到今年有望超过300天,相当于蓝天数量增加了2个多月。
我市积极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以化工、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全市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积极推进沿江工业布局调整,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实现“零化工生产企业”。
水
从“全面消黑”到“全域消劣”
水环境稳居全省前列
数据
5年来,省考以上水体优Ⅲ比例
从45.5%提升到100%,无劣Ⅴ类水体。
截至10月底,全市2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逐月达标率100%,
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100%,所有指标均提前达标。
解读
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军:南京市以“攻坚突破、高效落实、走在前列”目标追求,持续开展了一场治标更治本的水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领导挂帅,构建水环境整治提升的战略格局;二是坚持制度先行,搭设水环境整治提升的规范框架;三是坚持系统治理,放大水环境整治提升的综合效应;四是坚持科学管理,筑牢水环境整治提升的长效基础,全力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
2016—2017年,南京完成150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率先在全省实现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整治工作连续被省考核评定为优秀。
2018—2020年,按照决不把劣V类水体带入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总要求,南京开启了“全面消黑”迈向“全域消劣”的专项行动。2020年以来,全市2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条省控入江支流和10条省考城镇内河水质达标率、72个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
江
从“化工围江”
到“幕燕滨江”
长江大保护展现南京担当
数据
全市拆除干流岸线项目160个、
退出生产岸线超30公里,
生态岸线占比由51%提高到77.9%。
解读
市发改委一级调研员花力:南京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持续整治修复补短板——建立长江大保护的“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断面长制、点位长制以及领导挂钩负责制,以问题整改为牵引举一反三、补缺补短,以“百项提升工作”为支撑引领带动、打造特色。过去“化工围江”现象彻底改变,基本建成幕燕滨江等一批沿江特色示范段,长江禁捕退捕工作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目前长江流域城市中只有南京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稳定栖息。
加快转型提质树样板——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推进沿江产业优化调整,“一企一策”推动重点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绿色循环改造,着力打造八大产业链,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和含金量。坚持用科技手段解决长江生态问题,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和“生态眼”智慧感知平台。坚持点线面结合,纵深推进长江南京段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江两岸”,一体推进生态修复、风貌保护、文脉延续、品质提升,建设九大“城市客厅”,打造还江于民的城市滨水新空间和独具魅力的“南京外滩”。
本版撰稿
南报融媒体记者
江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