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纸艺设计师来说,同样是以纸张表达设计主张,平面的纸张却能在他们的手中“幻化”成各种立体的作品,小至一朵花卉,大到一头大象,或者一栋远看几可乱真的“建筑”,只有人们还没想到的东西,没有他们不能“实现”的物品。
说起纸艺设计师,长尾昌枝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其作品之一的纸艺陀螺,以无数个大小不同、色彩鲜艳的纸圈重叠成主体,轴心像弹簧玩具一样有着不可思议的摆动,长长的鼻子、滑稽的模样,放在手掌上好像是活的,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年,随着国内的原创设计也澎湃潮起,年轻的独立纸艺设计师温绮雯,在大学就读时对国外的纸艺作品就一见钟情。2013年,温绮雯开始全身心投入纸艺创作当中。她喜欢用防水的纸张,制作在视觉上媲美金属、宝石质感的各种首饰、头饰。
不仅如此,温绮雯还比纯粹的纸艺设计师多跨出一步,把纸艺与灯光结合起来,制成“夜海静谧”“夜潜”的装饰纸灯,用纸做成的“礁石”“水母”,让人产生它们正在呼吸的错觉。
不同于温婉的女性纸艺设计师,作为国内“80后”纸艺设计创作的代表人物,刘通的作品有着“大江东去”、大开大合的豪迈感。
他曾率领团队,用长宽各14米、平铺面积196平方米,重100公斤的正方形白纸,耗时3个多小时,折成了长7.833米、高4.064米的纸犀牛,创造了“最大的折纸犀牛”吉尼斯世界纪录。
其实,这位大手笔的设计师也有着细腻的一面。有一年的母亲节,刘通曾听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人猎杀一只穿山甲,把它往地上摔,它反而越蜷越紧。那人便拿铁钳把它夹到火盆上灼烧,待到鳞甲脱尽焦味弥漫,它仍保持原状,许久才慢慢地伸直了躯体没了气息。人们震惊地发现,在它肚皮上竟蠕动着一只小穿山甲,它用血肉之躯历经摔打与灼烧,至死护卫着孩子。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刘通,为此,他以穿山甲护子的造型为蓝本,创造了《母爱》,穿山甲身上的鳞片清晰、细腻,富有层次感。这件作品已被西班牙一家艺术博物馆收藏。
刘通最初被欧洲设计师巧手翻飞制作纸艺玫瑰的过程所吸引、迷恋上了纸艺设计时,遇到了不小的阻碍。因为放弃本职工作,半路出家苦学纸艺,家里人说他是“不务正业”。入行伊始没有固定收入,这种拮据的日子,刘通一扛就是整整3年。
在熬过拮据日子的同时,他为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殚精竭虑。纸艺设计“随心”却不能随性,每一步,都需要严密的科学数据支撑。
为了完成“龙”的折纸作品,他花费了10个月的时间进行构思和试做。当作品在众人面前揭开面纱之时,闪耀着金光的1444片龙鳞,让日本顶级折纸设计大师小林一夫都由衷佩服。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说明问题。刘通创作作品《青花瓶》的过程中,因为忽略了一个三角函数,出现2毫米误差,为此,刘通试做了一百多次,耗费近千张纸,在反复实践中发现了这个毫厘的“差错”。经过一番调整,刘通才完成了《青花瓶》的创作。
虽然,现在有不少技术号称已经颠覆了传统纸艺设计,比如,“生活美学的贩卖者”作为标签的AIT
studio立体纸艺,就利用算法工业化创作立体纸艺产品,年销售额超420万元。然而,对于纸艺设计师来说,练就手随“心”的基本功,才是他们能长久扎根纸艺领域的根本。
不过,优秀的纸艺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潜心创作,也少不了优良的纸艺材料当“绿叶”,打基础。
在国内,随着纸艺设计的兴起,纸张材料也日益受到重视。不过,不少古老的纸质工艺还急需保护,重新发掘其潜力。图书设计师吕敬人为中国科技大学造纸研究所的《中国手工纸调查报告》捉刀设计时,发现“中国纸有很多种,何止宣纸、东巴纸,但大部分鲜为人知”。
或许,国内原创纸艺设计的逐步兴盛,将成为这些纸张新生的契机。
据新民晚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