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守正创新,构建独特的“南京身份”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图书《南京传》。

话剧《雨花台》。

京剧《梅园往事》。

话剧《鸽子》。

南京历史悠久,拥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桂冠,更有“博爱之都”“世界文学之都”之美誉,如何在南京书写中展现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质,创作出与这座城市相匹配的文艺精品?近日,由南京市文联主办、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城市文化与南京书写——‘南京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在宁召开。来自省内各文艺领域的十多位知名专家、评论家,围绕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质与文艺书写方式,就南京文艺创作现状及未来的创作走向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讲好南京故事、关注南京城市文化书写已成为当下南京文艺界的热点话题。

A

城市文化滋养下

南京佳作不断涌现

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文艺创作的丰富源泉。近年来,南京加大了精品创作的组织和扶持力度,文艺创作呈现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斩获国家级重要奖项或在全国范围内有着较大影响。

提到南京城市文化书写,很多人会想起叶兆言的《南京传》,有评论称这部著作是“新世纪中国城市传记写作的新收获与新高度,文学性、思想性俱佳”;《漂泊在故乡》是文化学者薛冰的新作,书写自己近70年来在南京城各处辗转生活、工作的经历,通过回顾每个不同人生阶段所处之地的历史文化,折射出南京城几十年的变化发展。

南京市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雨花台》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此外,话剧《杨仁山》《行知先生》《鸽子》、京剧《大明城墙》《梅园往事》《鉴证》、越剧《桃花扇》《乌衣巷》《上邻下舍》《凤凰台》等优秀剧目轮番上演,金陵戏剧百花园里群芳争艳、姹紫嫣红。

“南京题材”影视剧也有不少经典作品。《屠城血证》《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南京浩劫》《拉贝日记》《南京1937》《建国大业》《一号目标》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表示:“南京题材影视剧鲜明特点之一是能抓住大历史中的南京和南京事件,浓墨重彩勾画出一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主题较宏大,故事较生动,人物较鲜活,显示出南京这座城的不寻常。”

音乐、舞蹈作品也不断有精品涌现。以“国家公祭”为背景、以“爱国”为主题的混声合唱《和平之声》,2017年获得江苏音乐“茉莉花奖”;歌曲《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以雨花台烈士李耘生父子为原型创作的歌曲《爸爸》感人肺腑,听者无不潸然泪下。舞蹈《梧桐的记忆》荣获第七届华东专业舞蹈展评组委会大奖;《雨花石的等待》斩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

B

既要做好“叙述南京”

也要做好“南京叙述”

尽管如此,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南京文艺精品创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在新时代的南京书写中展现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质,是文艺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和积极践行的重大课题。

“我们如何认识伦敦,如何认识巴黎?提到这些城市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关于它们的文艺作品。文艺如此深刻地塑造着城市的形象,因此,如何在‘南京书写’中展现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质,生产出与这座城市相匹配的文艺精品,就成了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说。

在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看来,“对南京来说,注重日常美学,发掘人、城市、空间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讲述有温度、有意思的世俗南京故事,也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在创作中,文艺工作者也需要扩大视野,发掘出更多“不一样的南京”。对江苏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杜小甦而言,南京是一座闪耀着现代都市文明光辉和饱含历史与红色记忆的城市,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名片,是所有南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他介绍,省演艺集团关于南京题材的创作主要围绕历史文脉、红色题材、和平与博爱、风土人情、现代故事五大类进行,“如果南京能建立一个题材库,做一些分类和梳理,提供给文艺家进行创作,省去了创作者查阅资料的时间,无论是写音乐、写剧本,都是很大的便利。”

南京大学教授康尔提出,文艺工作者在“叙述南京”和“南京叙述”上,都需要下功夫。“‘叙述南京’是指讲好南京故事,建构南京文化。”康尔解释,“为了钩沉、发掘、弘扬、光大南京文化,南京的戏剧家创作出了许多舞台剧。如话剧《陶行知》、越剧《丁香》、京剧《梅园往事》等,这些剧目演的都是南京的人和事,或者与南京有关的人和事。”他表示,“南京叙述”是指在一些重大的历史节点,南京的文艺工作者坚持发出的“南京声音”。“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南京市话剧团创作排演了抗疫题材话剧《鸽子》。”

C

构建独特的“南京身份”

让南京成为更多创作者的“第三故乡”

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能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情感,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创造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文艺形象。对于今后的南京题材创作,专家们提出,守正创新,构建独特的“南京身份”是南京书写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城市文化与城市书写一方面是要找到城市的文化独特性,另一方面是要找到写作者的身份定位和认同。”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陈捷则从书写者本身对建构“南京身份”进行了思考,“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以何种形式,终其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乡。如老舍的北京、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茅盾的乌镇、王安忆的上海、莫言的高密、贾樟柯的汾阳、帕穆克的伊斯坦布尔、费里尼的里米尼……2020年,河北人张立宪创办的《读库》落户南通。他到了南通后突然想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第三故乡’。第一故乡是人出生的地方,第二故乡是成长的地方,第三故乡是叶落归根的地方。而通常来说,只有第三故乡才是人真正自主愿望选择的地方。这个概念我觉得非常重要。一个城市,如果能够成为更多人自主愿望中的故乡,这个城市才有可能拥有更多、更积极、更高素质的写作者。”

南大教授康尔提出了四点建议:“对于南京水土的文化特征、精神风貌,应有更精准的归纳、提炼与定位。对于南京地域的文化资源、历史瑰宝,应有更全面的调研、梳理与把握。对于南京标志性的历史名人、重大事件,应有更系统的开发、表现与展呈。对于地域特征鲜明的非遗项目、民间文化,应有更有效的传承、发展与推介。”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王峰 实习生 周敏敏 许嘉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