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视觉中国供图
南京下关江岸旧影
影像是历史的画笔、时光的记录。
一百年前,一位日本摄影师拍摄了大量长江流域城市景观和社会生态的摄影作品,一张张黑白光影映射出的长江流域珍贵影像,将长江水文、沿江港口的社会历史、人文风貌等历史瞬间一一定格。近日,南京出版社取名《老照片·长江旧影(1920)》再版摄影集。
百年前的长江是何模样?百年后的沿江又焕发出怎样的壮丽新颜?以历史观照现实,这本珍贵的老照片犹如一场独特的“回望”之旅,跨越时空相遇在长江激荡人心的百年故事中。
旧貌新颜
涤故更新之景展现时代烙印
从中游的武汉、九江,到下游的芜湖、南京、镇江、上海,在《老照片·长江旧影(1920)》(以下简称《长江旧影》)中,日本摄影师金丸健二用数百张珍贵的老照片,留下了百年前长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照片并没有猎奇的镜头,而是多角度地记录了长江流域的山川河流、轮船航运、城市建设、街头市井、民生百态,通过这些黑白光影,留住了珍贵的历史记忆。“金丸健二在1920年集结出版这本摄影集时就曾坦言,本书不只是作为介绍部分景观的读物,而是追求对游览时的所见进行极为详尽的描绘,使得任何人都能从中领略中国的风貌。”《长江旧影》责编徐智告诉记者。
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既能看到许多沿江城市的传统风光,也能够领略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带来的异国风情,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景观已经消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成为远东地区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在世界金融领域,与纽约、伦敦并立,享有“东方巴黎”的美誉,“当时留下的一些带有时代特色的雕塑,例如照片中拍下的罗伯特·赫徳铜像,如今都成为永远消逝的上海‘老建筑’之一,被保留在历史博物馆之中。”而这些,都属于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碰撞的烙印。
百年历史中,景观涤故更新。“有消失的,当然也有增添的。”徐智向记者展示百年中的对比,“在摄影师的镜头中,除了上海外,大量照片聚焦在了江城武汉。”同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武汉,早被李白以一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的绝唱道出“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江景,黄鹤楼下的武汉长江大桥更与其融为一体。“但在这些老照片中,从黄鹤楼无论眺望汉口还是遥望武昌,都看不见这座桥的身影,因为彼时尚未建起这个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发展,同样映射出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发展变迁
城市建设让沿江岸线焕发新生
万里长江流经南京,划出一道弧线折向东去。作为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南京从背江发展,到跨江发展、拥江发展,下关江岸与隔岸相对的浦口百年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也被记录在了摄影师的镜头中。
同样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一天,朱自清从南京北上,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相别。那时长达一千公里的津浦铁路是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最南端正位于南京江北要塞——浦口。“百年后,下关江岸与遥望浦口的两张老照片已不是那么清晰,但仍然可见当年江岸的风貌。”在徐智的介绍下,记者看到,在老照片中,隔着船只遥望的浦口尚无过多建筑,而下关江岸虽然有开埠的繁华,却不见潮平两岸阔的美景。南京老下关曾承载百年前晚清通商开埠之重,有过民国时期口岸的繁华,也忍受过近几十年的冷清寂寥。经过百年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历史资源与都市完美融合,如今展现出既具有历史底蕴又充满活力的“黄金岸线”。
“因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前很多沿江岸线都被诸多工业设施占据,但如今随着城市建设以及转型,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都被放在了首位。”如今的下关滨江岸线,不仅以航运服务为龙头,更在展示大江风貌上,重塑滨水景观,零距离尽览壮美江景。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摆在首位,南京大力发展滨江特色旅游,讲好长江故事、南京故事,滨江岸线成为南京人喜爱的休闲运动娱乐“后花园”,也成为外地游客看南京的新兴个性旅游热点。长江两岸也成为彰显南京魅力、展示城市形象的地标和窗口。而见证着南京城百年变迁的浦口,不仅展现出现代工商业的勃勃生机,展开高新技术创新新征程,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新产业新业态以及特色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如此这般城市建设的转型,在沿江城市中有不少,通过百年前照片的对比,更能一目了然。”徐智告诉记者,包括安徽境内的桃冲铁矿、武汉的汉阳铁厂在内的诸多沿江工业都被记录在百年前的镜头内,老照片中江岸贮矿场的全景清晰可见,如今也都在生态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全新的改变。一张张老照片,以跨时空多角度的回望丰富了人们对其历史的了解和认知,更呈现出现代沿江岸线的勃勃生机。
民生百态
百姓生活史深挖长江文化内涵
一部百年影像集,不仅仅展现出长江风貌,呈现出长江沿岸的历史文化,更是长江流域百姓的生活史。
百余张老照片中,多张城市鸟瞰图中不仅有老上海、老武汉繁华的商业街貌,更有沿江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
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相结合,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蕴涵着沿江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剧场中的京剧演员、手持各种传统乐器的老音乐人,呈现出中国老艺人的艺术形象;耕作的农民、纺织的女工、用鸬鹚捕鱼的渔夫、摆渡的船夫、街头摆面摊的小商贩……融入世俗生活的场景,让读者看到镜头中的自然与平实,也感受到了百年前普通老百姓的坚韧与乐观。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如今的长江沿岸早已不是一百年前的模样。对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母亲河新的历史篇章。”出版方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老照片·长江旧影(1920)》呈现出的近代以来的长江流域景观,无疑为贯彻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借鉴。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