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南京滨江风光带现代化城市中心空间形态和功能基本形成。在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城市中心新阶段,南京要抓住全域旅游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机遇,整合和利用好滨江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构筑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环境,提升城市或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彰显市民休闲与游览观光双功能
突出休闲娱乐健身主题功能。在长江沿岸城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当下,依据全域旅游发展趋势,对滨江风光带进行功能再聚焦,从满足居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功能出发,对滨江风光带资源进行顶层设计,高位规划整合资源,凸显滨水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生活功能,展现居民亲水乐活空间布局,在人流聚集的滨水带,多采取台阶式驳岸,满足居民亲水需求。现有的直线式空间布局,局部可扩大形成开敞的集散休闲娱乐健身空间,完善滨江风光带休闲娱乐健身的城市客厅功能,形成可观可游可赏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
突出文体休闲运动主题功能。根据滨江风光带现有文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基础条件,突出滨江风光带城市市民文体休闲运动活动功能,空间上形成以万景园、中国绿化博览园、国际青年文化公园及鱼嘴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功能区。
突出文化艺术博览城市客厅主题功能。整合滨江风光带博物馆资源,加快建设和完善灯塔博物馆、湿地博物馆、青奥博物馆、生态环保博物馆、何香凝艺术馆等场所,依托滨江风光带集群化空间集聚优势,形成南京特色艺术博览城市客厅,建成中国第一条滨江艺术博览风光带,彰显滨江风光带游览功能。
夯实滨江旅游资源开发配套基础设施
加快污水处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内外滨水区开发经验看,充满活力的滨水区,一定是一个复合功能区,是市民休闲、购物和消费空间,应该配套食品店、专卖店、咖啡店、餐饮店、宾馆等。但在环境质量底线管控下,必须高标准建设滨江风光带污水处理系统,保证后期建设的食品店、专卖店、咖啡店、餐饮店、宾馆等产生的污水和废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系统。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滨江风光带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旅游观光的公共空间,应规划和建设各种交通道路。尽可能调整未来进入河西新城地铁站点靠近滨江风光带,或通过地下通道直接与地铁出口连接。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分别在万景园段、绿博园段、国际青年文化公园段、鱼嘴段设置交通节点,便于市民和游客进入滨江风光带。构建四大节点内部小循环公共交通体系,形成节点与节点之间无缝对接。同时,在四个节点处建设一定数量的地下和地上停车场,便于市民和游客自驾进入滨江风光带。建议把区域内有轨电车向南北方向延长,把滨江风光带四个节点有机联系起来。建设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和专用自行车道路,分离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让市民和游客步行休闲和游览更加安全。
加快绿荫道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滨江风光带适合步行休闲、运动和观光,要规划和建设林荫公园,推进林荫停车场多点布局和林荫道路纵横交错,建立立体绿化全面覆盖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滨江风光带绿荫体系。按照“道路绿化公园化”理念,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增加大乔木、绿荫树和开花乔灌木树种,形成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体系,方便市民和游客在步行和游览滨江风光带的同时,随时入绿享荫。
建设滨江风光带中英文标识系统。滨江风光带要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对旅游服务标识系统进行中英文双语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对万景园段、绿博园段、国际青年文化公园段、鱼嘴段设置的交通节点道路引导标识、导览标识、解说系统及停车场、餐饮、厕所、急救等公共服务设施标识进行中英文双语标识。
提升滨江旅游资源开发与现代化新城融合发展度
构建绿博园地区T型休闲、观光和文体活动融合开敞空间。将绿博园与江苏大剧院、金陵图书馆、南京奥体中心等载体资源有机整合,在绿博园内设置休闲咖啡区、真人CS、青少年嬉水区、趣味运动汇等综合休闲项目,提供各类球队驻训、剧团排练、图书读书沙龙,青少年足球培训、各类团建活动、青少年德育教育拓展、市民休闲活动等产品和服务,把绿博园建成江苏大剧院、金陵图书馆、南京奥体中心等载体休闲活动后花园,形成滨江风光带与江苏大剧院、金陵图书馆、南京奥体中心等良性互动新空间,滨江风光带与城市对话新局面。
构建国际青年文化公园地区T型休闲、娱乐和会展融合开敞空间。把南京眼、保利大剧院、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三期平台载体资源和滨江风光带运动休闲区滨水资源有机整合,建设便捷的交通廊道,引导和吸引保利大剧院、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的市民、游客、商务人员前往滨江风光带。保利大剧院、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配套和完善食品店、专卖店、咖啡店公共商业服务,吸引在滨江风光带休闲、运动、观光的市民和游客前往消费、购物和娱乐。
构建鱼嘴地区T型休闲、旅游和商务融合开敞空间。鱼嘴地区通过敞开式市民广场和绿地空间与商务办公区进行联通,并在敞开式市民广场植入餐厅、咖啡厅、书店等商业功能,补齐公共商业配套服务设施短板,把商务区、公园区、时尚运动区、城市客厅区和休闲运动区有机地连接成一体。
强化滨江风光带知名度和旅游识别度
打造南北呼应的24小时不夜城经济。以青年文化公园和荷兰园(绿博园)内的建筑屋顶为空间载体,规划建设大型城市建筑屋顶花海,形成具有现代化城市中心特色屋顶花海世界,打造吸引市民和游客的南京网红打卡地。在南京眼和双子塔灯光秀基础上,规划建设荷兰园灯光秀,最终实现白天看屋顶花海,晚上看灯光秀的“24”小时滨江风光带。
举办集聚人气的创意集市活动。依托紫金文创园载体空间资源和江苏省文投资源,举办文化创意集市活动,融合讲座、小型音乐会、街头文化表演、放映会、创意比赛等,形成创意滨江嘉年华。
举办原创滨江音乐节活动。利用南京原创音乐产业发达优势,拓展保利大剧院、江苏大剧院舞台音乐空间,在滨江风光带上举办南京原创音乐会,以南京眼和长江为背景,搭建起具有南京特色的原创音乐舞台。
举办人才休闲沙龙活动。利用国际公寓、青年人才公寓人才集聚优势,借鉴法国塞纳河人造沙滩做法,每月在国际公寓、青年人才公寓临近的滨江地区举行各种沙龙活动,营造融洽的多层次人才交流氛围。
(作者朱庐宁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丰志勇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