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归来361件流失文物南博“安家”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绿釉瓷。

返还文物彩绘清晰可见。

模型明器。

361件!这个数量在南京博物院几十万件的馆藏文物中,可谓九牛一毛,却意义重大!

上周末,南京博物院迎回了这一批特殊文物。这批2019年2月美国向中国返还的流失海外的361件(套)文物艺术品,正式由国家文物局移交南博,顺利在南京“安家”。这些珍品,不仅深藏着悠久的历史情感和文化记忆,更拥有一段历时五年多的漂洋过海重回祖国的动人故事。

追宝

历时5年多部门跨国通力协作

这361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的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2019年美国政府向我国返还的时候,媒体也曾有报道,这是中美双方2009年签署限制进口中国文物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以来,美方第三次向中国返还文物艺术品。”在此次划拨仪式上,江苏省文旅厅一级巡视员吴晓林说,在业内专家看来,相比文物本身来说,这一段“追”宝、文物回流的意义更为重大。

2014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印第安纳波利斯分局在当地一位年过九旬的居民房产中查获到近万件非法收藏的文物艺术品,其中就有这批来自中国的361件(套)文物艺术品。这位名叫米勒的文物收藏者,因为童年时代在家中农场的地里挖到前人所用的“箭头”,而开始疯狂痴迷寻宝与文物收藏。因为工作和旅行的关系,米勒曾周游了200多个国家,足迹遍布北美、南美、亚洲、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印度太平洋地区等。在长达80年的文物收藏生涯中,米勒一共收集了数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明代玉器、红陶雕像、埃及的石棺,等等。

因为沉迷文物收藏无法自拔,米勒在收集藏品过程中跨越了法律红线,以非法或不当方式取得了很多藏品。随着米勒年迈过世,关于其如何获得这批文物艺术品背后的经过,再也无从细究。不过361件(套)文物艺术品的漫漫回国路,才刚刚开始。“文物追索回流,是一项复杂具有难度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协作。”而这一次的回家之路,走了五年多。得知美国联邦调查局印第安纳波利斯分局查获这批文物之后,国家文物局积极组织专家开展鉴定,依据相关国际公约,通过外交斡旋、司法合作、友好协商等方式,向美方提出声索要求,全力推进返还。成功追回文物,需要证据和扎实的工作。在美国国务院、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驻美使领馆持续5年的共同努力下,美方于2019年2月返还所涉全部文物艺术品。历经5年的追索返还工作,这批珍贵的文物艺术品,结束了在海外颠沛流离的生活,漂洋过海重新回到了祖国。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持续加大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力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量的流失海外文物得以回归祖国。这也是中美签署限制进口中国文物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以来,美方第三次返还中国流失文物,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吴晓林说。据悉,在当年1月,中美刚刚续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有效期5年。在此之前,中美于2009年1月首次签署此谅解备忘录,2014年延续至2019年,其间成功实现两次中国流失文物的返还行动,反映了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携手合作,共担全球责任的共同决心。

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的返还,也为保障全球文化遗产安全提供典范。多年来,中国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流失文物追索能力,积极加入国际公约体系,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下简称“1970年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的推广、改革与完善,与20余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双边协议。扩大文物返还“朋友圈”;主导制定国际文件、为完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方案;上线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外国被盗文物数据库……追索流失国宝的努力,中国从未停歇。业内专家认为,“今年,时值‘1970年公约’50周年,更具有重要意义。”

还宝

文物承载着丰富的民族记忆

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中国人民质朴深沉的历史情感和文化记忆。

“这批文物艺术品共361件,时间跨度较长,涉及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钱币、木雕建筑构件等多个门类,多为中国古代墓葬随葬器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南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其实此次并非这361件文物艺术品首次露面,早在2019年9月至11月,国家文物局选取该批文物艺术品中的22件文物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中展出。

当时一起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还有前两次归还的文物。第一次,2011年3月,美国向中国归还十余件美国国土安全部于2010年收缴的珍贵文物,包括北齐石灰岩佛像、清代瓷瓶、宋代观音头部雕像等。第二次,2015年12月,美国再次向中国政府移交中国流失文物和化石,包括16件(组)玉器、5件(组)青铜器、1件陶器在内的22件流失文物和1件古生物化石。经中方专家初步鉴定,有关文物均为唐代以前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均较高。而其中,古生物化石是来自中国辽宁的赫氏近鸟龙化石,距今约1.6亿年,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此次返还的361件文物艺术中,每一件都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新石器时代石凿、良渚时期的玉璧,春秋战国青铜剑、戈、钱币,汉代陶钫、茧形壶、罐、仓,明代陶俑、模型明器,清代木雕建筑构件等,时间跨度长,门类更是多种多样。其中绿釉文物色泽鲜亮、造型精致,十分抢眼;被雕刻成飞鸟、兔子等飞禽走兽,十分别致;而汉代的彩绘陶钫、茧形壶,虽然历经2000余年的风雨,文物上的彩绘依旧清晰可见,让现场专家颇为惊叹。

茧形壶又称“鸭蛋壶”,因器形似蚕茧,又若鸭蛋而得名。器呈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初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产,后盛行于汉代,壶腹或彩绘流云、几何图案,或仅以暗刻弦纹装饰。据研究,看似其貌不扬的茧形壶有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生活实用器,用以贮水、盛酒。另一种功能则是军事“土雷达”,用作侦查探测器。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秦国军队中,士兵们普遍都备有茧形壶,因为茧形壶不仅造价低廉,而且蓄水量较多,携带起来非常方便,更有妙用。古人在战争中将其埋入地下,用以倾听远方敌军骑兵马蹄声,俗称“听枕”。春秋战国时,诸侯之间相互争霸称雄,秦国又和西部少数游牧民族相邻,常有外敌来侵,这个外形奇特内腹空大的器物,就被赋予了另一种特殊的使命——侦查敌情。守防士兵将耳朵贴于埋壶的地面,通过倾听远方敌军骑兵的马蹄声来预测敌军动向。

一件件文物艺术品,再次还原其所处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考察古代生活和墓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救宝

展开鉴定保护以传递回归意义

具有珍贵意义的这361件文物艺术品,历经辗转,终于在南博“安家”,“也说明国家文物局对南博的信任”。“南京博物院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此次,国家文物局将这批文物艺术品全部划拨南京博物院收藏,充分体现了国家文物局对江苏的关心与支持。”在吴晓林看来,这批文物艺术品能够从海外回家很不容易,入藏南京博物院,不仅有利于丰富南京博物院现有藏品结构体系,也有利于依托南京博物院专业力量对这批文物艺术品进行更好的收藏、保护和利用。

目前这批文物艺术品刚刚落户南博,“我们目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专家对这批文物艺术品作进一步的鉴定,包括分类与年代。”南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更细致的鉴定不仅可以更好地将这批来之不易的文物入藏,更能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才能实现未来可以利用的功能。

由于尚未作全面的梳理与鉴定,来到南博的这361件文物艺术品,目前仅向“大运河博物馆联盟”的专家代表展示过一次,尚未对外揭开神秘面纱。“我们将积极做好这批文物艺术品后续保管、研究、展示、宣传相关工作,不负国家文物局的期望,打造维护文化遗产安全的行动典范。”吴晓林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批文物艺术品不仅丰富了南京博物院的藏品体系,也将为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责任人员实习实训基地增添教学标本。据悉,南京博物院依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责任人实习实训基地平台,也会充分利用这些文物艺术品,为文物鉴定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标本,“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从而为探索新时代文物鉴定人才培养方式提供有力保障”。

至于未来公众能否看到这批历尽艰辛“回家”的文物艺术品,南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文物也将更有机会对公众进行展示。近年来,面对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复杂状况,中国有关部门通过双边执法合作、外交谈判、捐赠返还等多种方式,促成文物返还,“秉持公众服务理念,南博将积极通过文物挖掘讲述回归故事,传递回归文物的意义。”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本版图片来源:南京博物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