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调筝》剧照
石小梅昆曲工作室供图
杂技剧《桥·家》演员一瞥
杂技剧《桥·家》的排练照
最近这段日子,很多昆曲戏迷是这样度过的——每周到点就守着B站,等昆曲《世说新语》一周两集的更新。让观众像追电视连续剧一样追戏剧,新鲜!而这,未来可能会成为潮流。在南京,各种“舞台连续剧”将接连和观众见面。南京市杂技团正在打造“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系列杂技剧;南京市越剧团的“越剧金陵三部曲”的第二部即将上演,第三部正在酝酿……一部部“舞台连续剧”,将南京故事挖掘得更深入,也让戏剧传播至更多的人群、抵达更广阔的天地。
将南京故事讲述得更动人
这一系列的“舞台连续剧”,都和南京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用越剧讲好南京故事,这是南京市越剧团创作“越剧金陵三部曲”的初衷。杨庆锦表示,“越剧金陵三部曲”在内容上,始终定位于挖掘金陵文脉,讲好南京故事。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这座美丽古都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金陵文脉就是南京市越剧团的创作沃土和基因。”
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脉中汲取生长所需的养分,才能结出真正值得欣赏与品味的文艺果实。“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千古流传的唐诗让南京乌衣巷闻名天下。越剧《乌衣巷》取材于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刘义庆所作的中国古代志人笔记《世说新语》,也化用了其中一些经典典故,例如“雪夜访郗”的情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留存南京众多诗歌中的一首,也是千古流传的佳作名篇。越剧《凤凰台》通过讲述李白在南京发生的故事,展现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积淀。
同样取材自《世说新语》,昆曲系列剧则展现不同的风格。在内容上,《世说新语》具备打造成系列剧的天然基础。《世说新语》共计1200多则故事,涉及人物1500余人。每则文字精简,长则数行,短则一语。这给改编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编剧罗周从中整理出三国系列、竹林七贤系列、谢氏系列、王氏系列四条主线进行《世说新语》系列剧的创作。
在罗周看来,这样系列折子戏的创作是极有价值、极其必要的。以明清“传奇”代表作《长生殿》为例:清代剧作家洪昇以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悲剧为蓝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杂剧《梧桐雨》,10年下来共写了50出,被誉为“中国戏曲的鸿篇巨制”,诞生至今已300余年。然而进入清中叶后,由于折子戏的兴起以及昆剧衰落等原因,《长生殿》全本近乎绝迹。罗周说:“昆曲传统折子戏一直在不断的流失中,我们必须为下一代人留下点什么。不仅要留下一折或几折戏,还要留下一条道路,使后人能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世说新语》便是这条路上的标的之一。”
南京市杂技团打造的系列剧,则是当代题材。《桥·家》通过回溯南京长江大桥建造者的精神和生活片段,以杂技诗画的形式展示出建桥群英们的家国情怀。整部剧由七幕组成,从一个“桥三代”的视角出发,带领观众重温上世纪50年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回忆。充分还原了从1959年南京长江大桥初建到1968年正式通车的重要场景,剧中碎片式的情景呈现,与今天美好的生活大环境形成一种时空关照。编剧董争臻介绍:“这个剧本修改了十多稿,由于这个题材不能有太多虚构,同时又需要通过适合而精彩的杂技本体语言来表达,为此,在编创中,我通过对杂技再创作后有着独特品相、站位前沿的技术技巧,智慧地融入合理的故事架构中,使情节与高难度的动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观众被剧情、人物及人物背后历史文化的积淀关注的同时,也更为这些立体多维的、与剧情高度融合的精彩的杂技演绎所叹为观止。”
池文杰说,之所以创作杂技系列剧,一方面是因为在近些年探索杂技“讲故事”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创作实践经验,能够通过合理的故事架构,把杂技演员高难度的动作技巧和情节的发展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比较成功的新的舞台剧业态,这种新样式的杂技舞台剧演绎,能让观众在被人物、故事和其背后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所吸引和感动的同时,依旧保持着杂技艺术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独有的超然绝妙和美感愉悦。“《桥·家》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之后还会对有着发展前沿引领意味、饱含新热度的现实主义题材杂技剧陆续跟进创作。”
让戏剧抵达更广阔的人群
用打开电视剧的方式去追戏剧让现代人感觉新鲜,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怀旧”。回溯过去,几百年前的人们,曾经就是用追连续剧的形式来欣赏戏曲。“几百年前人们看戏,跟现代人‘追番’‘追剧’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副院长施夏明告诉记者,《牡丹亭》55出、《长生殿》50出、《桃花扇》40出……中国古代经典戏曲大多是要连演数日的鸿篇巨制。
时隔几百年,当潮流再次奇妙地重合,有相似,但更多的是创新。
自2001年5月18日入选非遗以来,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今年以来,因为各种特殊时期的状况,昆剧人开始更全面地摸索这门古老艺术的网上传播。这次昆曲《世说新语》系列在B站线上首发更新,也是昆曲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石小梅昆曲工作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时代变化,昆曲不再只拘泥于传统观赏模式,对非遗昆曲的最佳保护和传承,就是让它在现实生活中焕发光彩。尽管线上无法完全代替线下的观剧体验,但艺术带来的感动是共通的。同时,也希望让昆曲‘破圈’找到更多新粉丝,在年轻人聚集的直播平台上找到共鸣。”
留住老戏迷,吸引新粉丝,不但要靠传播手段的创新,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各方面都要有新意。
“越剧金陵三部曲”推出“诗韵越剧”概念,形成南越独特气质。杨庆锦介绍,“诗韵越剧”即唱词上更注重文化内涵;叙事上采用诗性的方式与画面;舞美上简约不简单、纯净而唯美。“对任何一家剧团而言都是因经典剧目而存在,因气质而发扬光大。创作‘越剧金陵三部曲’这样的系列化作品是剧团在新时期的全新发展思路——打造戏曲IP,擦亮南越招牌。”杨庆锦说。
“杂技剧创作是一条探索之路。”在《桥·家》导演李春燕看来,杂技从过去的独立节目、单个技巧性表演,到现在根据剧目题材的需要,逐步注重讲故事、注重人物塑造、注重情节编排,注重音乐、舞蹈及其他综合艺术的融入,希望通过对杂技艺术走向多元化发展的不断探索,来满足今天观众欣赏杂技剧的审美需要。
将传统的杂技节目提升为更富有艺术性的杂技剧,这条路南京市杂技团摸索了很久。“我们团创作杂技剧起步于《梦之旅》,这几年又创作了《金箍棒》和《渡江侦察记》。”池文杰说。南京市杂技团在杂技剧上的尝试,其实也是中国杂技发展的缩影。他认为,艺术创作必须与时代接轨,反映时代精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打造‘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既是为了礼赞新时代,反映出国家发展进步,也是为了致敬那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建设者们。”这次的杂技系列剧,是借鉴了戏曲舞台折子戏的形式,“打破传统杂技剧以单一剧目为单元、各个剧目互不关联的模式,串连起一部部作品。”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翟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