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最火爆的演出节目之一。作为此次艺术节特邀优秀剧目,这部舞剧在江苏大剧院连演三场,每场都是一票难求,每场都让观众们热泪盈眶;每场都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诞生仅一年多,已经演出超过150场,走过了全国23个城市,现场观看人次超过15万,激起全国观众的爱国情怀,许多90后、00后自发“二刷”“三刷”。
这样一部表现我地下党谍报工作的红色舞剧,没有依靠宣传推广,为什么能如此“出圈”?为什么会受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的欢迎?南报融媒体记者专访该剧编剧罗怀臻、主演朱洁静,解码独特的“电波”。
编剧说
“有一种共情与共鸣
超越年龄超越时代”
记者:对戏剧戏曲、影视剧而言,编剧是第一位的,他们规定了舞台上、镜头前的表演,为演员表演提供了语言、文字和文学意识。而舞剧是用肢体讲故事,不需要台词的,那么舞剧编剧做了哪些工作?
罗怀臻:舞剧,是舞蹈,也是戏剧。舞剧是文艺作品,是文艺作品,就有文学性。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我写的剧本不长,也就几页纸。这几页纸上并没有写着“此处双人舞”“此处独舞、跳3分钟”这样的词,我在剧本里描绘了上海的市井,阴雨霏霏,在迷蒙中有市井,市井中又有压抑,人们的行走匆匆忙忙,就在这行走中,发生了很多事情。这个人群构成的丛林吞噬着人的生命,陷阱重重。舞剧编导根据这些描述编排成如今舞台上的开场舞——风雨如晦的街道上,黑衣人撑着伞迅速穿梭,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节奏紧迫、情感压抑的场景里。我写的,其实是一种情境。我从一个剧作家的角度,能够提供的就是一种立意,一种内心和意志的冲突,让舞蹈跳得有意义。
剧本创作之初,当我重新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时,我觉得这个故事确实缺少舞蹈性,舞剧的演出必须把故事发生的空间打开,所以我设计了几个电影里没有出现的重要场景:第一,李侠由杂货铺小老板变身为报馆职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报业很发达,几十个人坐在一个大厅里办公,就像今天的职场,演员可以在其中完成舞蹈;第二,我设计了一个上海的旗袍店。里面的五光十色能够体现上海女人的风情,但同时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情报联络点;第三,石库门,李侠夫妇的重要活动场所。这就是剧作家带着思考给舞剧编导提供的腾挪空间。
记者:当初接手这个剧本,是什么打动了您?
罗怀臻:我重新观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研究了相关资料,并被真实感动了。
最令我感动的故事原型李白。他在上海坚持抗战12年,两次被捕,经受各种酷刑:坐老虎凳、灌辣椒水,严刑拷打……最后,却牺牲在上海解放的前夜。在12年的时间里,李白夫妇在上海滩坚持地下工作,还有20天,上海就解放了,他却牺牲了。这太让人遗憾,太让人扼腕。人的行为总是有具体目标,但他却倒在了目标实现的黎明前。后来,剧团的工作人员给我发了一首歌,是首苏联战斗歌曲,歌曲大意就是一个英雄的独白:“我没有什么要求,我想活到明天,还能闻到咖啡的香味,还能把窗帘打开,让阳光射进来,就这点愿望,还能跟女友一起逛逛街。”这首歌一下让我找到了感觉,所以,我接手了这个剧本。
记者: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以来引发了红色题材热,在年轻一代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它为什么能“圈粉”无数?为什么能打动人心?
罗怀臻:“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句话不是从我的剧本里提炼的,而是出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组两位90后之口。
剧中的那些革命者为了让更多的生命与爱情能够在阳光下自由绽放,选择了自我牺牲。时代不同、方式不同,赴死受难的精神相通。剧中,当看到相濡以沫的爱人在坚持,当看到志同道合的战友在牺牲,当看到未来的生命在孕育的时候,观众的心灵会发生共振,他们的感情会产生共鸣,经过共振共鸣对一种朦胧的信念信仰产生敬意。在这里,信念和信仰不是概念,而是一种追求,一种进步,一种日常生活,一种朴素情感,它与每一个人的精神履历和生命经验息息相关。这种共情与共鸣,又是超越年龄、超越时代的。而对于爱与信念的追寻,从来都以年轻人的热情为烈,不管是处在什么时代。所以我感觉舞剧创作,包括其他文艺创作,都要在关注当下,拥有当下的同时要融入超越时间的永恒性,或者至少有永恒性的追求。
主演说
“兰芬的美不靠行头
而是来自女性的能量”
记者:作为一部全程没有台词的舞剧,如何用肢体语言演好故事?
朱洁静:对于这样一个谍战题材的作品,它既有那么复杂的人物、错综的剧情,又具有这么大情怀和有力量感的主题,非常考验舞蹈演员的功力。
可能以往说起舞蹈演员、说到舞剧,要看舞者动作做得漂亮与否,技术完成得好不好,或者有哪些惊艳的炫技。而《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舞剧,更多的是回到了舞台和戏剧本身。
我饰演的“兰芬”,她从一开始几乎没有舞蹈动作,可能就是安静地站在那里,一个回眸、会心的一笑。我便突然发现舞蹈不再是手舞足蹈了,舞蹈是一种内心、是像戏剧一样的人物表达,它有情感在传递。
我自己做到百分之百,观众可能才感受到其中的百分之五十,因为舞台和观众是有距离的,不像电视镜头可以给演员特写。在舞台现场,面对几千的观众,所以你要让自己放大,动作要放大、情绪要放大、身体张力要放大,人的内心也要无限地放大,你要感受到超过观众几倍的情感量。
所以舞台上是一个很真实的地方,它容不得作假,每一场必须要真情实感地全情投入,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我们作为舞剧演员、作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组的一分子,想传递给这个时代的年轻观众的爱和信仰。
记者:对“兰芬”这个角色,你有什么样的认知历程?
朱洁静:一开始接到“兰芬”这个角色,我觉得她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或者说不能让观众眼前一亮。她会不会太普通了,不够美丽?但是慢慢从排练、首演,到现在《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演150多场了,发现当时自己对于这个人物、对于美丽的认知还是片面了。经过和“兰芬”深入“交流对话”,我发现她好美丽。
这个美来自哪里?绝对不是所谓的包装,或者行头上的那身美丽,而是这个人物透露出来的那股女性的能量。她是那个时代的美丽,她是妻子、是母亲、是战友,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一位隐蔽战线的工作者。所以我觉得有那么多重身份,在这么一个“普通”女人的身上,是多么不简单的事情。
所以近两年的时间,我对于“兰芬”这个角色的理解,也有了质的飞跃。我也是带着一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希望我饰演的“兰芬”能够给这个时代、年轻的观众们一些启发,告诉他们:原来中国女性如此坚毅,值得我们去为她们鼓掌。
记者:今年带着《永不消逝的电波》来参加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朱洁静:《永不消逝的电波》参加今年紫金文化艺术节,又是政府补贴的演出剧目,看到剧场里每个人都全情投入,非常的感动。还有一点便是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我们身边其实也有许多英雄,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医护人员、医护家属,他们做着同样的决定——离开自己的小家,去保卫大家。
我觉得这次来紫金文化艺术节演出像是两个时空的对话,是我们对先辈的一种致敬,也是当下的我们带着一种敬畏,致敬这个时代,致敬这个时代的英雄!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翟羽 实习生 邹安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