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凌军辉
蒋芳 旧城改造为何必须以“留”为先?寻根铸魂、民生需求和未来发展如何兼顾?生态、生产、生活、生意“四生合一”的更新路径是什么?……
围绕城市有机更新中的热点焦点,南京市副市长邢正军、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黄辉、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叶斌、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局长蒋冰进行了深入讨论。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
《瞭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作为一座千年古都,南京如何延续历史文化根脉、塑造城市品格?
邢正军:城市风貌是城市气质和性格的外在表现,体现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因此,有机更新文化是内核。近年来,南京将“寻根铸魂”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以“找、保、亮、用、串”为工作路径,努力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当代城市发展之间互动并进。
所谓找出来,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下来,即通过城市战略、法规制定、创新投入等多种手段,实现应保尽保;亮出来,是充分展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南京各类城市名片;用起来,是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城市特色塑造、当代城市发展及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相结合,实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最后是串起来,整合现有分布相对较零散的历史文化资源,放大历史文化的规模效应。近年来,小西湖、颐和路等片区渐进式有机更新,政府、专家、居民等各方共谋共建,保留了历史风貌、街巷肌理和烟火气息,实现人与城、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
《瞭望》:南京城市更新模式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留”的次序变化意味着什么?
叶斌:南京城市更新大致分两个阶段:2010年前,以“拆改留”式土地再开发为主,拆除为主、改留为辅,这一模式的好处是更新速度快,劣势是不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容易产生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同时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治理模式相对粗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明确提倡城市更新模式转变为“留改拆”,“留”字放在首位,意味着城市更新模式转变。为城市留住文脉、留住风貌、留住记忆成为首要目标,路径上从连片化、政府主导,转变为常态化、小规模、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参与模式。实践证明,城市更新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城市特色塑造、有利于社会各界多元参与、有利于发挥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创新创业激发老城生机
《瞭望》:近年来,南京为何重视将创新创业融入老城改造?
黄辉:现实赋予南京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三重身份”。南京把“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作为城市发展愿景,以老城改造为代表的美丽古都建设也必须始终践行创新理念。具体来说,老城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功能衰退导致生机活力不足,过去的药方是拆旧建新,通过物理层面的置换让老城变新城。但对南京这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来说,文化底蕴破坏了,设施再新也内涵不足。南京通过设施嵌入、功能融入、文化代入等举措,不断提升街巷空间品质和文化魅力,融入新业态、带动新消费,力求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生意“四生合一”。比如,现在随处可见的“硅巷”,就是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激发老城潜力,焕发古都活力。
叶斌:为盘活存量资源,激发旧城区、旧厂矿等低效用地的潜在价值,南京通过拓宽开发主体范围、创新土地供应方式、加大配套激励措施力度等,支持老城区的存量土地、存量空间向创新创业的业态倾斜,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进入老城,让老城不仅有历史、有现在,更有未来。
《瞭望》:南京如何从顶层设计加强城市有机更新中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活化?
黄辉:南京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重点关注三个层面。一是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层面的有机性,正如霍华德“田园城市”、赖特“广亩城市”、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所倡导的,要把城市视作完整的生命系统,要符合新陈代谢的生命原理。二是重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有机性,对于破旧区域进行重建,对于有保护价值、富集文化历史资源的区域进行更新,优化片区空间结构,让历史地段适应当今的城市环境。三是注重城市有机体的完整性,不仅重视物质层面的保护与更新,还要注重城市美学、城市文化的梳理、传承、发扬光大。
滨江风光带的建设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展现。一是还百姓自然生态空间。滨江风光带内生产岸线大量清退,形成了超20平方公里的滨水生态空间,串联成为城市绿廊。二是展现继承历史文脉。在滨江风光带建设过程中,整理并串联起郑和船厂、渡江胜利纪念馆、长江大桥、浦口码头等历史文化节点,打造航海文化、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三是改善城市肌理。通过拆除棚户区、搬迁工厂、改造污染土地,不仅提升片区形象品质,还给燕子矶老镇等历史街区带来新发展机遇。
“平战结合”提升古都韧性
《瞭望》:面对日益严峻的风险挑战,南京如何创新路径提升城市韧性?
蒋冰:全生命周期理念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其核心在于强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整体性,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系统化闭环、一体化协同及全要素管控。近年来,南京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推进CIM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引领智慧、韧性和绿色城市发展新形态。
今年以来,南京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安全保供能力。大规模增绿复绿,加快重点流域片区雨污分流管网清疏修缮,最大限度减少降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基于智慧政务打造智慧工地、智慧交通、智慧停车等场景应用,实现智慧工地全覆盖,推进小微堵点改造、城市路网连通、重大枢纽建设,加快补齐交通安全短板;借助AI技术对城市运行健康进行实时分析,对突发事件快速预警、精准处置;加快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化提升城市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能力。
《瞭望》:城市有机更新涉及多个部门,南京如何把“九龙治水”变成一条龙行动?
邢正军:2018年初,南京成立精细化建设管理推进办公室,下设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雨污分流改造、园林绿化、安居保障、城市管理等11个小组,建委、规划、城管、园林、环保等10多个单位分别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协同作战。目前,全市已经把585个项目全部纳入精细化建设管理行动计划,涵盖城市建设各方面。
针对城市治理的重点难点,精细化推进办每月召开工作调度会和现场推进会,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政策精雕细琢、项目精挑细选、方案精打细算、管理精耕细作的“四精”理念已经融入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
载2020年9月7日《瞭望》2020/36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