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史书、不是传记、也并非报纸,民俗学者、老广告收藏与研究专家由国庆面前的这一堆故纸是历经百年历史的一张张已发黄的商业广告、月历牌甚至月份牌、商标画等。这些充满回忆的物件都是由国庆30多年来一点点积攒起的收藏。这些老广告,还原出过往南京的风俗民情;那些旧年的招贴画,重新展现了南京城的过往。
从一堆充满历史细节的故纸中,观赏者可以打捞还原出南京城近百年来的许多城市记忆。
鲜有研究
古物市场淘出南京历史记忆
文化名人、特色美食、流行妆容、衣着时尚、体育运动、商号洋行……这一幕幕南京百年来都市生活的细节,都通过一张张旧年的招贴画、广告纸为引子,被侧面呈现出来。南京旧时的风土人情、与南京相关的人文故事……尽管当事人可能已经凋零,他们的记忆却通过这些旧物被传承了下来。
这几十幅故纸都是由国庆多年来的收藏。“近三十年来,我搜罗收藏了大量老广告、老商标故纸,其中一些已充分具备了被作为纸质文献研究的价值。它们形式独特,五彩斑斓,信息明晰,足可引人发微。”由国庆告诉记者,虽然不是南京人,他却从小就被南京的历史文化所吸引,在收藏中自然关注到与南京有千丝万缕关联的故纸,“想着其中也许不乏有可资研究之物,是非常宝贵的一手文史资料。”
这些故纸都是在古物市场一点点淘出来的。此外由国庆更是不惜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重金登广告“求”故纸。“以往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基础学科资料。即便有人手头留有这些故纸,也大多仅仅是保管起来,用作趣味性收藏,不公开展示,也就研究不了。”没有同道人走过的前路可循,曾经从事过报纸美编、又在文化机构工作过的由国庆在几乎是零基础起步的条件下开始展开自己的研究,“从自家的故纸藏品入手,从细节着眼,侧重工商、时尚、民风,进而来拨动、解读金陵岁月的华彩音符,让读者从不一样的细节,甚至是‘微小’的层面了解南京的前世今生,这岂不是件有意趣的事?”
为此,由国庆还专门创作了《纸上金陵》一书,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切入,触发联想,涉及南京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详说“微南京”的种种。“以往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的多是宏观观照,或集中研究个别历史事件,未能从相对微观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呈现都市生活的细节,因而我们看到的不是可触摸的历史,不能更细致地把握过往生活的情致。”推动促成《纸上金陵》出炉的文化学者张元卿坦言,“以往,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百年前原汁原味的南京。原味,不仅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服饰、歌曲、饮食等物质的、有形的方面;更体现在对整体情致的把握上。由国庆的最大特色是用自己收藏的故纸来解读和还原过往南京的面影,材料真实,解读细腻,能使人触摸到真实的历史细节及其背后蕴含的情感。”
勾连古今
百年商标一窥南京兼容并蓄的品性
从老广告的角度来记录城市生活、反映南京城市文化、丰富南京的历史记忆,无疑是新颖独特的。由国庆从历史遗落到今天的一粒粒“小芝麻”开始,逐渐由小及大,铺展开一段段往事,并勾连古今。
故纸之上,回溯历史,岁月往事让人犹如观看一部部“穿越剧”,而古风古意也与随后的近现代画风完美融合,呈现出百年间南京独特的充满文化韵味的商业气息。“从这些广告和商标中不难发现,南京近百年来的工商经济之发达以及对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视程度。”由国庆坦言,“当时南京广告业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社会消费的强劲势头,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南京的文化气韵和繁华之貌。”
彼时,就连布匹的注册商标都是范蠡西施泛舟图。画面黄绿粉蓝用色浓艳,唯一飘逸的就是西施的衣袖。范蠡与西子泛舟,乐山乐水乐游,这是古时文人理想的生活境界;用在一幅商标图上,却也产生了无限的意趣。而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月份牌广告画《明洪武豪赌图》则是古意与现代的又一融合。“该画描绘的是朱元璋与江南巨富沈万三游戏时的情景。绘画者是大名鼎鼎的谢之光,其人在海派月份牌画坛享有‘怪才’之誉。”由国庆介绍,该广告画的蓝本源自民间传说,却也融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情致。一张月历牌,穿越古今,历史细节便以这种形式在民间流传,“画作印行后便成为谢之光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上海滩如云的时尚美女明星题材月份牌画中,这幅月份牌以独特的风格和动人的情节引一时之盛。”
在收藏研究过程中,由国庆借由广阔的视野,能从城市间的联系以及中外交流的角度,抓住故纸中的相关信息。“从商标中展现的‘礼和洋行’和‘阿部市洋行’与南京的故事,让人不难感受到南京当时的工商业界所展现出的对中西交融的极强包容性。”由国庆解释,“当时很多洋行大多首先在南京立足、打下根基,进而发散至全国,充分展现出南京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商贸发展进程中,在华德国资本开办的“礼和洋行”曾驰名南北,备受瞩目。作为洋行在南京的代理人,丁福成曾回忆过他在南京工作时的种种。“丁福成认为在南京发展营业大有可为,于是在南京设立分行。”由国庆介绍,“而1899年南京开埠通商后,西方各国的洋行、公司纷至沓来,外商纷纷在下关建楼房,设货栈,新街市很快形成,俗称‘商埠街’。与此同时,商人又在南京大马路沿街造屋开买卖,各种商行、酒肆、茶楼、旅馆与日俱增。”
在由国庆看来,有一种城市胸怀叫兼容并蓄。“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南京素来为兵家必争之重镇、通衢交汇之所,人口往来频繁。它同时也是沟通南北的一方宝地,南北文化、中西理念在这里汇聚、交融,自然造就了南京海纳百川、凝重而不泥古的品性。”由国庆告诉记者,“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让中西在这里交融,南京的工商繁华也是包容性的极大体现。”
互通交流
风靡招贴画细数民俗风情佳话
一张张广告画、月历牌,铺展开现代人或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的活色生香的历史,也投射出曾经的民俗风貌,让人印象深刻。
“纺织、药品、服装、化妆品、日用品、食品,甚至保险,这种种方面,在广告画和月份牌中都有涉及。”由国庆告诉记者,金陵女子爱“双妹”也成为当时的一大佳话,“我曾见一张老发票,是1946年由南京燮康百货商店开出的。燮康百货商店位于老南京中华路三山街口,其发票上突出表明‘广生行双妹化妆品南京总经理’字样。民国时期,广生行的双妹牌化妆品在金陵女界炙手可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爱。”
当时家喻户晓的“双妹”广告画可谓风靡一时,但其中竟然也有一段趣闻。宣传“双妹”当然需要一堆芳华绝代的女子,但物色理想模特并非易事,这让当时的商行经理有点犯难。“无意之中,他发现了两名长相俊秀的男生,于是急急请来,让他们男扮女装拍摄照片,又礼聘画家关蕙农绘制了月份牌广告画,结果宣传推广效果一鸣惊人。”由国庆介绍,“随后广生行还寻到了两名青春少女来拍摄形象广告,由此‘双妹’那温暖的画面一直风靡南京城。”
引领时尚之余,南京的美食也享誉一方,甚至还拉动了北方糕点业的发展。南京茶庄的老广告中,糕点常常与香茶为伴。江南的柔美风、海派的西洋风,在这里形成意趣众多的美食搭配,在民国的故纸堆里甚至出现了“山寨”版商品的宣传。而由国庆认为,南京人北上创办老字号稻香村的佳话,也可是近现代史上南京与北京、天津饮食文化互通交流的重要代表之一。
“1895年,南京人郭玉生选址北京前门外观音寺附近开办了一家食品店,字号‘稻香村’。他们的糕点不但花样翻新,好看好吃,且重油重糖,存放数日不干,这在气候干燥的北京是很受欢迎的。许多文化名人如作家冰心、燕京大学教授马约翰、京剧名家谭富英等也经常光顾稻香村。”而更让人意外的是,“据《鲁迅日记》载,在1913年至1915年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鲁迅到稻香村购物达16次。”此后,南京的“商业因子”也缘此流播到天津。“作为天津人,我们从小就唱过一首民谣,‘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它所唱的不仅仅是生意人,也讲述了从南京一路传到北京、天津的民俗风情。“由国庆说。
触摸历史
尘封广告纸揭开始自南京的天文梦
故纸之中勾连的古今,不仅仅存在于商业、日常生活之中,更有关乎整个中国的“华夏梦”。
在一张1937年中华书局推广的新刊物——《少年周报》创刊号的广告纸上,作为封面主图的“小赤道仪”室就是紫金山天文台最早的著名建筑之一。“《少年周报》以‘灌输少年时代知识,培养少年良好德性,陶冶少年活泼情感,训练少年实用技能’为办刊宗旨,力图‘用简练的文句附精美的插图,介绍现代少年应该获得的知识’。”由国庆介绍。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1913年亚洲各国观象台台长会议在日本召开,主办方邀请由法国教会操办的上海观象台代表中国出席。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当时的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发誓要建造一座能与欧美国家媲美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天文台。”由国庆介绍,“1934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少年周报》创刊号封面上采用了紫金山天文台风貌图,正说明天文台在当时的广泛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强大吸引力。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天文台站都是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扩展的。”
故纸旧字,再一次将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的奋进历程悉数呈现。往昔的记忆或许已在时光洪流中渐渐在人们的记忆里被风化,然而通过这一份份故纸,在百年后这些历史细节重新得以被打捞,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显露被时间遮盖的真实面貌的同时,也再次展现了历史上南京城的文化、情致。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