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揭开古代祥禽瑞兽的神秘面纱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小猪佩奇、蝙蝠侠、蜘蛛侠也许已让大众审美疲劳了,是时候用一场新的视听盛宴来开阔大家的视野和眼界了。近日,不少市民会发现,在新街口附近有一座神奇的“动物园”,没有铁丝网,没有高围墙,园中的“住户”们也不需要喂食。

这就是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天降RE兽——南京传统工艺创新快闪”活动,艺术家从云锦袍服中提取出凤凰、仙鹤、孔雀、狮子、麒麟等祥禽瑞兽,向观众讲述这些神奇生物复杂的背景故事。

其实,动物在古代中国的信仰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史前西水坡的蚌塑龙虎图到战国西汉日常信仰中的五行四方神兽,动物祥瑞观念的形成有其自成逻辑的历史发展脉络。记者采访了策展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静以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弘治,揭开中国古代瑞兽信仰的神秘面纱。

明朝人听到“衣冠禽兽”心里还会美滋滋

“天降RE兽——南京传统工艺创新快闪”活动中有一组“万兽无疆”装置,立体展示了帝王百官服饰上祥禽瑞兽的百变形态和中国织锦工艺大师王继胜复原的9块仿清官补实物。明清两代官员官服的胸前、后背各有一块40至50厘米见方的绸料补子,这就是官补。

记者注意到,“万兽无疆”装置上展示的官补图案,有仙鹤、锦鸡、孔雀等祥禽,还有老虎、狮子、海马、犀牛等珍兽。陈静说,图案纹饰不同,表示品级的高低不同,尊卑有别。皇帝、皇子饰以龙纹,文官以天上的飞禽为纹样,武官则绣猛兽。

在明清两代,官补图案整体上都是这样珍禽瑞兽,但不同的官阶对应的官补图案还是有些差异的。

《明会典》记载:“公、侯、附马、伯: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二品:仙鹤、锦鸡:三品四品:孔雀、云雁;五品:白鹇;六品七品:鹭鸶、鸂鶒;八品九品:黄鹏、鹌鹑、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九品:犀牛、海马。”而到了清朝,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于是就有了‘衣冠禽兽’的典故。”陈静说,现在“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是贬义词,指一个人外表光鲜却道德败坏。但在明朝,你说一个人是衣冠禽兽,他心里肯定会美滋滋的,感到很体面。

抛开皇家的“龙袍”“凤冠”和明清官员官服上的珍禽瑞兽图案,瑞兽们还频频在古代的诗、书、画,以及建筑屋脊和明清家具之上登场。建筑档次越高,瑞兽的数量越多,例如故宫太和殿,就是唯一在屋脊上有着十个瑞兽的建筑,时至今日,人们在参观故宫时还能看到。

此外,近年来好莱坞对于中华瑞兽也是情有独钟,像《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博物馆奇妙夜3》《神奇动物在哪里2》中都有中华瑞兽的影子。《神奇动物在哪里2》编剧J·K·罗琳本人也曾亲自介绍说,驺吾是中国神话里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神兽,在普通人看来很吓人,但对热爱神兽的纽特来说,驺吾就像一只大猫,只有纽特才能制服和照顾。

图必有意,意必美好

龙、凤凰、孔雀、仙鹤、大象、麒麟、鹿、龟、狮子、大鹏、青鸟……这些祥禽瑞兽中,有的主管学业有成,有的保证平安幸福,有的庇佑财运亨通;还有一部分瑞兽寓意吉祥。例如,“鹿”因为与“福禄”的“禄”谐音,在中国瑞兽信仰中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象”的读音与“祥瑞”的“祥”谐音,因此也被赋予了独具特色的吉祥文化。

“天降RE兽——南京传统工艺创新快闪”所展示的这一块块官补,不同的瑞兽图案除了代表不同的官阶,其中所含的寓意也不相同。如明清时期被用作三品文官补服纹样的“孔雀”,具有富贵吉祥、华美富丽、聪颖善良、美好幸福的象征寓意。而古代文人推崇孔雀,是因为孔雀是“九德之鸟”,孔雀身上凝结着文人墨客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向往,其雀屏上的翎眼更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又如清朝一品武官官补上的“麒麟”,也是智慧的化身。“麒麟是儒家的象征。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后来,麒麟还被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有个成语叫‘麒麟才子’。”陈静说,麒麟作为“不折生草,不杀生灵”的仁兽,用作武官官补,是希望武官“以德服人”,以智慧、品行压服敌人。

在“天降RE兽——南京传统工艺创新快闪”的展览中,记者还看到了一个特别可爱的麒麟,这个麒麟“身怀绝技”,脚踩滑轮。陈静说,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创造的动物。它的形象集合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古人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虽然并没有真实存在过,但数千年来,麒麟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按照这种思路,我们重构了一个更符合当代审美的麒麟形象。”

在南京,最常见的神兽便是辟邪了。南朝齐、梁两代的王侯陵墓前,镇墓神兽就是辟邪。“辟邪在汉代以前又被称为‘翼兽’,即有翼的狮虎。帝王陵墓前多放置辟邪石雕是为了驱赶恶灵。什么东西能驱赶恶灵?虎、狮这些凶猛的动物。”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弘治认为,西北地区出土文物中较常见的木质长角状神兽(有人叫独角兽,有人叫獬豸),其作用跟南朝陵墓前的辟邪是一样的。

虽然麒麟与辟邪所代表的含义不同,但造型却很相似,像狮又似虎。其实,古代瑞兽中的天禄、獬豸等也都与狮、虎等猛兽相像。在专家看来,中国古代瑞兽信仰的形成,与艺术想象也有一定的关系。王弘治说,古人很少看到狮、虎,但是文献书籍上有记载,特别是很多佛经里面提到了狮、虎。所以古人根据这些文献资料、历史传说,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用狮虎作为原型创造出不同造型的神兽。“南朝石雕里辟邪造型都是趋于统一的,但你去看敦煌壁画,造型又不一样了,但也叫辟邪。”

被瑞兽信仰除名的动物

王弘治在“天降RE兽”活动配套的第一场讲座《中国古代的瑞兽》中表示:“在古代,神兽观念是流变的,并非一成不变,老的神兽被淘汰,新的神兽补充进来。而且凤凰、龙、麒麟、龟、仙鹤、孔雀等动物形象进入到珍禽瑞兽序列中的时间也有先后。”

中国古人崇拜鸟。在云锦官服图样中,有仙鹤、锦鸡、孔雀、云雁、鹭鸶(白鹭)、鹌鹑、鸂鶒(凤头潜鸭)、白鹇(白雉)等珍禽。在文学作品中,例如《诗经·大雅·卷阿》出现了凤凰,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一种奇大无比的神鸟——大鹏,《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能飞过“弱水”和“炎火之山”为西王母运送食物、传送信息的神鸟——青鸟。

这些珍禽都是大浪淘沙流传下来,且具有美好寓意的神奇动物。但是,有些珍禽瑞兽却因为背后的寓意流变,而被瑞兽信仰体系“除名”。

例如,在古代猫头鹰是一种不太招人喜欢的鸟。甚至直到现在,关于它的歇后语还大多带有贬义色彩。例如,“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

王弘治说,其实在战国以前,人们把猫头鹰当做神鸟。你看,二十八星宿的西方七宿中,有个“觜”。“觜”就是猫头鹰头上那两嘬羽毛竖起来的羽毛。电视节目《国家宝藏》曾展示过诞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晚期的“妇好鸮(xiāo)尊”青铜器,也是猫头鹰。“商周时期,猫头鹰以其特殊的外表及独有的生活习性在当时人们眼中充满了神秘感,久而久之将这种神秘感转化成一种神圣的宗教情感,成为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之一。然而从战国时代开始,人们就把猫头鹰和人人喜爱的神鸟凤凰当成了一对寓意相反的动物。到了汉代,文人更是把猫头鹰出没视为是世道不好的象征。”

其实,在商朝的青铜器里,还有很多鸟的造型,王弘治说,这与当时的鸟崇拜有一定的关系。“如今我们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商朝人却把鸟作为自己的祖先。《诗经·玄鸟》有一句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商朝的先公契,据说是上古黄帝之后第三位帝王帝喾的妃子去野外捡到了玄鸟的卵,吞下去之后感应而生的。所以商朝人崇拜玄鸟,而不是龙。这虽然是传说,但商代文物却能证明商朝人确实崇拜鸟远胜过龙。”

王弘治介绍说,虎是中国古代瑞兽信仰体系中性能转化的一个典型,别的动物是因为寄托了美好的憧憬,而老虎是因为人们害怕形成的动物崇拜。

现藏日本京都泉屋美术馆的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器“虎食人卣”,老虎大张着嘴,一个人头位于虎口之中。为什么青铜器中会出现“怪兽食人”的图案和造型?学术界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恐惧说”。千百年下来,人们从畏忌到敬爱再奉之为神,认为老虎具有驱邪辟鬼的神力——在大门上画猛虎作守门,雕刻石虎以镇宅、镇墓,军队用虎符象征兵权,为娃娃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等。

妇好鸮尊。

河南省博物院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