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同抗击疫情的“有难关,携手渡”,到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无难事,悉心办”,无锡这座百年工商城,用最务实的政策举措,打造科技、产业、人才和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新高地。2020年以来的一连串财政数字,清晰地显现了这一脉络。
2020年的疫情让城市按下“暂停键”,背后却是党委政府在“超频”运转。无锡各级通过资金和物资的高效调配,迸发出最快的“无锡速度”控制疫情蔓延,为锡城企业有序生产经营、百姓安居乐业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到春节前的3个工作日内,我市各级财政共紧急安排疫情防控资金近亿元;全年累计安排资金规模达25.4亿元,全力保障了医疗救治、设备和防控物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等疫情防控支出。
数字无声,但能最有力反映政策投向。我市财政“减”“补”“投”“保”并用,多措并举支持打造“宜商”环境,为企业发展赋能。“减”:
2020年减免四项社保费超180亿元,对1万多户用人单位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7000多万元,全年减税降费等政策为企业减负340亿元。“补”:全市投入现代产业发展资金超83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引进、产业链集群发展和人才引进。“投”:政府投资基金积极引导产业项目投资,2020年新设13支特色子基金,新增投资项目66个、金额超17亿元,基金投资的4家企业成功上市。信保基金发挥融资增信功能,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2020年累计发放贷款217亿元,平均贷款利率降至4.4%。“保”:2020年出口信保财政支持近2500万元,累计承保逾109亿元,惠及企业3240家。
从财政数字同样感受到无锡用“真金白银”换来最“宜居”的“民生温度”。2020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继续保持在80%左右,全年提高各类民生项目保障标准近50项,全市人均公共服务支出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二,102个民生项目标准中95%以上居全省前三,30%全省第一。教育、医疗、交通、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重点投入,推动公共服务迈向更高品质:市级财政投入6.8亿元,支持江南大学市校合作共建和南信大滨江学院、东南大学无锡校区等项目建设,推进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组建总规模4亿元的无锡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支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市级卫生健康投入27.8亿元,支持医疗布局调整、医疗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我市创成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投入68.63亿元,有序推进宜马快速通道、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提升交通出行便利度。市级投入资金超31亿元,支持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安全领域相关建设。全市投入生态环境保护资金23.36亿元,推进山水林田湖等系统治理和长江经济带、环太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我市成功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稳定就业、创新创业,多方面加强投入让无锡更加“宜业”。2020年,全市累计安排稳岗返还、就业创业扶持、职业技能提升等各类资金31.5亿元支持稳定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56万人,就业满意度全省第一。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全市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价格补贴和失业补助金6.6亿元,有力保障了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并落实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机制,全市共发放就业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5.06亿元。在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创业资金扶持,全市共发放创业补贴4490万元,同时用好富民创业贷等政策工具,2020年全市新增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44亿元,在贷余额1.96亿元,累计扶持自主创业人员3.09万人。积极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以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为重点,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0年全市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累计支出达5.9亿元,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达111.68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7.86万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进入“十四五”,无锡将进一步提升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力度,以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和提升企业满意度、获得感为重点,擦亮打响“无难事、悉心办”营商环境品牌,进一步增强无锡宜商宜居宜业“锡引力”。
抓住当下,未来可期。2021年,无锡将统筹财政政策、资金和各类财政工具合力,聚力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财政政策将进一步聚焦重点。对“十三五”以来产业、科技、人才等各类重大政策进行回顾梳理,加强政策研发创新,重点支持太湖湾科创带等战略。财政资金进一步增强合力。围绕“十四五”全市产业投入350亿元的目标,2021年市级产业科技领域预算将增长36%。同时强化两级联动,市、市(县)区合力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政府基金进一步强化引导。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运作好信保基金、政府投资基金等政策工具,撬动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信保基金将围绕“增量扩面、提质增效”继续发力,更好地助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政府投资基金将进一步发挥赋能、辐射作用,为现代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天使母基金将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本地创新型企业和团队加强支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