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其中,92岁老人被子孙以账户挂失为名,将其24万元存款取出并存入孙女账户,这一案例作为“强行啃老”的典型案例发布。事实上,生活中有些啃老方式更常见,也更隐形,虽未触及法律范畴,但令老人烦恼不已。
以亲情为名,方方面面依赖父母
家住凤翔馨城的张老伯,在儿子大学毕业后,就帮他在同一小区买了一套85平方米的房子。2012年儿子结婚,张老伯怕小夫妻嫌房子小,拿出自己120多平方米的房子给他们做婚房,自己和老伴去住那套小房子。一开始,儿子媳妇想过“二人世界”,周末才去张老伯家吃饭。张老伯夫妇生怕年轻人吃得不健康,还三天两头上门做“田螺姑娘”,上儿子家打扫卫生,买好菜、水果、零食。
独立生活的新鲜劲一过,儿子媳妇还是觉得有人“投喂”更幸福,索性让父母每天到自家做饭,吃了晚饭再回家。饭桌上,一家人谈天说地,老人也很享受这样的亲情时光。后来,媳妇怀孕了。因为孕期反应较大,张老伯夫妇就暂住儿子家全天候陪伴照顾,烹制各种营养美食,有时儿子没空,还负责接送产检。
2014年,孙子出生后,儿媳辞去了工作,在家带娃。儿子公司效益不好,张老伯只好为他们挑起生活的担子:“家里日常开销都由我们承包,包括孙子的奶粉、婴儿游泳等花费。”老伴更加辛苦,不仅要“买汰烧”还要帮着带小孩。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儿媳一直没去工作,儿子的工资也不高。张老伯夫妇每月的退休金大部分都用来贴补小家庭的日常开销。看着老同事们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他感到有一种被拖住被困住的烦恼,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啥时是个头。
曾有媒体对2002名父母和子女分别进行调查,77.3%受访者认为身边有“陪伴式啃老”现象,啃老者以“80后”“90后”居多。
儿女潇洒,父母还在奋斗
网络上曾有这样一句玩笑话:“现在的年轻人,期待着像老人一样享受生活,而老年人却像年轻人一样拼命奋斗。”其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家健身会所的教练告诉记者,他们有两个会员是一对小夫妻。每周三次来健身,一般都约下午两三点。他们的生活作息基本是,每天睡到中午12点起床,吃完“早饭”洗漱完毕,就开车来健身。女的想瘦身塑形,男的想减肥增肌。经常一边上着课一边已约好晚上的饭局、娱乐。
前几天女会员开了一辆新跑车来,说是“经过努力锻炼,瘦了5斤,送给自己的礼物。”还说,父母想让她活得有尊严有底气,不用靠别人,父母就是她最有力的支撑。据说,小夫妻双方父母都有厂,但经营的是传统行业,年轻人不感兴趣,所以还是“让老人自己管着。”有一次男青年说:“我爸说了,他也不指望我会接他的班,到以后做不动了把厂子卖了。除了留些钱养老,其余的给我做创业、生活的资本。”
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叫嚣着“独立”,但30岁左右依然需要父母“帮衬”的孩子,一点也不少。王老师是个单亲妈妈,含辛茹苦拉扯大了儿子。儿子刚找到在酒吧当调酒师的工作,就向王老师提出买车的要求。买了车没多久,儿子找了女朋友,又想自己创业开酒吧。王老师拿出所有积蓄,把自己的住房做了抵押贷款,才凑够了本钱。儿子和女友在云南洱海开了酒吧,一年没到就撑不下去,倒闭了。儿子打道回府又准备在本地开酒吧,王老师只能开口向老同学去借款。
不堪被啃,父母先改变观念
成年子女原本有能力养活自己,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工作,不劳动,靠着父母供养,依附父母生活,这种不光彩的行为称之为“啃老”。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但等着他们的却是孩子无止境的“压榨”。这其中既有无奈,也有部分子女“乐得清闲”的想法,他们说是陪伴其实是依赖着父母。网络上还把这种“隐形啃老”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总去父母家蹭饭;第二级随时向父母要钱;第三级让老人帮忙还贷款;第四级把带娃的责任甩给老人。
“如果是在父母愿意且能力范围之内,给孩子帮扶,而且子女也懂得感恩,那是大部分家庭都会有的情况。但若是‘吸血’一般的索取,就是无底线啃老了。”无锡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杨韵辉说,要想趁早拒绝这种啃老,老年人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要总是大包大揽,养出“巨婴”,最后是自己受罪。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边界底线,比如在子女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上要根据家庭情况讲明父母能提供多大帮助。提早约法三章,子女心理也会有所准备,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拒绝被啃老不妨软硬兼施。”杨韵辉建议,如果子女在就业、恋爱等方面受挫,可以帮助他收集招聘信息,鼓励他主动出击,多参加社会活动寻求机会。当遭遇陪伴式啃老时,老人可以先在能力范围内给予帮助,但也要适时抽离,不要深陷其中最后无力自拔。(王菁)
2021-03-19
00:00:00:0家长对孩子不要大包大揽,养出“巨婴”,最后自己受罪7596501各种“隐形啃老”累坏父母/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