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美术馆馆长谈网红展打卡拍照”的话题,登上了当日微博热搜榜第一名。时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打卡”,有的人不只是来观展,更多的是为了拍美照、拍视频,而文化场馆也在创新办馆模式,搞直播、卖文创、开夜场,竞相跻身网红界。这样的现象同样出现在锡城。文化场馆该不该“网红化”?有支持者,也有反对的声音。
你会在文化场馆
打卡拍照吗?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观众能到博物馆、美术馆拍照本身是好事,欣赏美需要时间、认识的积累,拍照是培养大众建立对博物馆、美术馆感情的重要起点。而作为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首先便是要吸引老百姓走进来。微博上,就此话题,人民网发起了“你会在博物馆、美术馆打卡拍照吗?”的小调查,共计1.3万人参与。其中,9049人支持:“会,展馆允许的话会拍照留念。”4186人反对:“不会,更愿意用眼用心去欣赏。”
大家各抒己见。网友“尼古拉斯儿的猫窝”说:“一些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画、陶瓷、青铜器什么的都会拍,以后也能拿出来看。”网友“佛系青年阿柴柴”说:“我会把喜欢的展品拍下来,然后发朋友圈分享,并向他们推荐。”网友“神气的阿拉蕾”却说:“把看过的风景记在脑海里,而不是朋友圈里。”网友“际净”也表示:“拍照除了发朋友圈,回家有几个看的?”也有网友认为,欣赏和拍照两者并不冲突。
据了解,锡城多数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只要遵循要求,不开闪光灯、不影响他人参观,欢迎观众来拍照、拍视频。就拿无锡博物院不久前升级的王牌常设展“古墓奇珍——元代钱裕墓出土文物展”来说,该展位于西区二层,不乏钱裕墓出土的国家一、二级文物。之前的展厅环境很暗,拍照效果不好,展厅升级过程中,将展柜玻璃换成了高透低反的材质,就是为了方便观众观看并拍出高清的文物图片,吸引更多人前来“打卡”。
文化场馆也需要“流量”带
直播兰花展、网上文博课堂、跟着文博专家云游展厅,在引流上,无锡博物院不断出新出彩。去年10月,无锡博物院举办锡博代言人短视频大赛,在场馆内设置了多处网红打卡地。大赛吸引了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参与,高校师生还把团建活动搬到了锡博展厅。一个半月时间,大赛共收到270多条视频投稿,全网播放量突破1130万次,令无锡博物院流量倍增。“我们的初衷就是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院,多感受多体验,引领市民和游客亲近文化的新风尚。”
无锡博物院党总支书记肖炜表示。
“在网上看了江大刘桂秋老师的‘漫谈中国传统节日风俗’,梦回大学时光。”因疫情防控需要,2月锡博讲坛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吸引了52.4万人观看,包括不少江大毕业生。去年以来,抖音、淘宝、腾讯、快手等大型互联网平台,都推出了“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参与,网友反响热烈,单日观看量超过千万。作为闭馆期间文化场馆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方式,直播已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
在北京、上海,为看一场大展,排队是常态。随着公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加之《国家宝藏》等大型文博类电视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节假日举家走进文化场馆,而文化场馆本身也兼具公共文化景观和空间的多重功能。大学生小朱喜欢去程及美术馆拍打卡照,她直言,网红餐厅之类拍腻了,博物馆、美术馆要“高大上”许多。有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自带流量的文博大馆,更多地方上的文化场馆的确需要“流量”来带。
追求“网红”,但忌本末倒置
“文化场馆需要流量,但必要的服务、导赏不可或缺。”
吴为山说,只有当广大观众进到场馆之后,文化场馆做出适合的调整,让游客看得进、读得懂,真正让好作品的精神和美走进大家的心里,才能起到以艺术化育大众的作用。吴为山以中国美术馆做的“爱心坐垫”为例,过去许多小朋友到美术馆,是趴在地上、坐在地上画画。而今,美术馆以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师作品为元素做成了漂亮的坐垫,广受大小观众们的喜爱。
去年暑期,无锡市首届文化场馆月“云开幕”。无锡市文化馆推出了“最美场馆打卡照”摄影大赛、“萌娃逛场馆”抖音秀,无锡市名人故居文管中心策划了“名人故事我来讲,先辈精神我传承”——梁溪名人视频故事会大赛,期间还举办了多场直播,加强“智慧文旅”建设,推动“场馆+科技”“场馆+教育”“场馆+文创”等多元业态融合。在锡城文化场馆相关负责人看来,所有的手段创新或是追求网红效应,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全社会关注美、热爱艺术,场馆切忌本末倒置,要始终在更好地为公众打开文化艺术大门上发力。
博物馆、美术馆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神圣殿堂,普通公众想要真正将之“解锁”并不容易。在文化场馆网红化的过程中,将文物、艺术品以当下的方式进行放大、解读和演绎,的确可以帮助公众打开它的第一道门。但当人们走入其中之后,文化场馆更要努力把流量变成“留量”,为观众开启新知,而不只是吸引观众来展厅拍张美照,发条视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