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期藏宝擂台活动扫描
◎文/本报记者 胡明慧 图/本报记者 仲冬竹
4月26日,本报时政文体副刊部与市收藏家协会联合举办的藏宝擂台活动在户部山作然书屋如期举行。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数十位藏友带来了他们的心爱之物,其中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好东西,如汉代形制独特的铜镜、清道光时期的紫砂加彩温酒器、战国时期的水草玛瑙环……这些东西既有祖传之物,也有淘来的,但每一件藏品都彰显着同一主题:收藏是一门深厚的学问,要想玩转收藏,需要丰厚的知识储备。
汉代铜镜:
独特即精品
张先生带来的两枚铜镜虽形制截然不同,但却各有独到之处,为鉴宝专家们所看好。其中一件汉代规矩镜直径约13厘米,镜面微凸,乌黑如漆,光亮可鉴。镜面中心铸有圆钮及柿蒂纹钮座。“T”、“L”、“V”字母将镜面分作若干区,各区内分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独角兽、羽人等纹饰。据专家介绍,规矩镜滥觞于西汉晚期,流行于新莽时期,因其形制类似流行于汉代的博局棋,故又称博局镜。在此类镜中,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较常见的纹饰图案,且四神的排列也有固定的方位。而藏友带来的这枚铜镜,主区除四神纹饰外,还有独角兽、羽人等其它纹饰相佐,因此极为独特,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另一枚铜镜为汉代莲弧纹镜。此镜直径约23厘米,圆钮,内圈有“长宜子孙”四字铭文,中圈饰莲弧纹,中间夹杂鸟纹,外圈饰一周云雷纹。据专家介绍,汉代莲弧纹镜的尺寸一般在18厘米左右,此镜尺寸较大,因此收藏价值倍增。虽略微有残,但其黑漆古包浆开门,版模一流,可谓瑕不掩瑜。对于一些藏友“见残即弃”的收藏观,专家表示,一般来说,残损会大大影响藏品的价值,但如能从残损中寻找到藏品的独特之处,便可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但这需要一双慧眼,也是值得提倡的收藏观念。
紫砂温酒器:形色皆美
温酒器在藏宝擂台上并不鲜见,以紫砂制成的也不稀罕,但藏友王先生带来的紫砂温酒器外壁瓷面以粉彩绘暗八仙及金鱼草,却极为少见。
这件紫砂温器高约10厘米,整器分两部分,一为温酒用的四方暖桶,一为盛酒用的酒桶,但酒桶现已遗失。器口沿处饰金鱼草纹,器身以粉彩于相对两面分饰暗八仙纹及金鱼草纹,此器器型规整,做工精细。专家表示,粉彩是清代集大成之瓷器工艺,此温酒器外壁所绘粉彩皆为人工绘制,粉彩清丽明艳,纹饰淡雅清新,具有道光粉彩瓷的艺术美。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件开门的好东西竟是藏友于30年前花十几元钱淘得的。时隔多年,此物的价格至少翻了百倍以上。
另一位藏友带来的温酒壶则引发了专家们对其材质与纹饰的争论。这件温酒壶通高约20厘米,有提梁,带盖,壶身纹饰被一道弦纹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梅兰竹菊纹,下半部分为花鸟牡丹纹,壶身隐现黑色包浆。藏友称,这件温酒壶是家传之物,但为何质地却不得而知。专家讨论后认为,此壶为白铜质,并含少量的银,是以壶身有氧化的痕迹。而对于壶身的纹饰,有专家表示它具有日本茶具的纹饰韵味,也有专家表示其具有民国时期纹饰的民俗气息。从工艺来看,此壶精工细作,纹饰精美,因此无论是舶来品,还是具有民俗气息的实用之物,皆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水草玛瑙:沁色绝美
藏友带来的一件墨绿色环状饰物被专家鉴定为玛瑙质地,让一些藏友颇为惊奇。对此,专家表示,其实玛瑙的品种很多,有红、蓝、紫、绿、黑等多种色泽,而藏友带来的这件玛瑙应属玛瑙中的水草玛瑙。其色墨绿,色泽自然纯正,对光透视,其内部景观别致,像天然的绿丝带,缠绕蜿蜒,如真如幻,因而被人形象地称之为水草玛瑙。而更为特别的是,这件水草玛瑙环的沁色极美,呈半透明的淡黄色,显现出岁月淘洗的痕迹,经专家鉴定,应为战国时期的物件。
专家表示,水草玛瑙收藏价值颇高,因此市面上多见仿品。藏友可从其纹理及色泽等方面加以辨别。真品水草玛瑙纹理自然流畅,颜色分明,层次感强,条带明显。而仿品则纹理生硬,颜色也缺乏渐变感。
粉彩笔筒:异彩纷呈
一位“80后”藏友带来的一件粉彩笔筒也博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这件笔筒口呈六角形,筒身六面饰红、蓝、黄等六色粉彩,并镂雕形制相同的喜字纹及双龙纹。器底署“乾隆年制”四字寄托款。
据专家介绍,从器型及粉彩工艺来看,这件笔筒应为光绪时期的器物。其器型规整大气,粉彩明艳,镂雕工艺精绝,且从器身处可见器物烧造时使用的描金工艺。所谓描金,是陶瓷的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清代,陶瓷匠人开始用纯金加工提炼的金粉,在豆青、祭蓝等颜色釉瓷器上描金加彩,进行装饰。清康熙朝,彩瓷上大量施金色,以后的雍正、乾隆朝施金技法更加广泛。这件笔筒釉色亮丽,描金工艺独特,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好东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