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去年10月,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确定了新时期江苏精神。
通过徐州加快发展带动苏北加快振兴,通过徐州加快全面小康步伐带动苏北小康建设进程———今年省人代会期间,省委书记罗志军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针对徐州发展实际提出徐州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定位。
在“三创三先”的引领下,我市各地按照“两快两带”的新要求,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实现在全省科学发展中争先、在苏北跨越发展中领先、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中率先。
文/本报记者 郝锴 图/本报记者 徐剑
1
徐州跻身全国“双三城市”
连续6年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52亿元,较上年增长13.5%,居全省第一;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8.42亿元,增长43.3%,居全省第二,首次迈进全国“双三”城市行列。全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市区突破10000美元,进入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981亿元、贷款余额1735亿元,均比2007年翻了一番多。县域经济增速明显加快,除铜山、邳州、沛县、新沂相继迈入全国百强县之外,睢宁、丰县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持续提升。民营经济呈蓬勃发展态势,2008年以来,注册资本和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2.7%、15.6%,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1%。
今年初,省委结合徐州发展实际,提出了“两快两带”的新要求。这既是徐州加快“两个率先”、建设美好徐州更为清晰、具体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期江苏精神落地徐州的生动体现。
今年上半年,徐州经济总量从全省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经济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和服务业增加值等几项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
上月,全国工商联在京召开的发布会上,徐州4家企业上榜“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
2
苏北“全面小康”第一市
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上。基于这样的认识,2006年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2011年率先在苏北地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5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积极抢抓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各项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一心一意搞建设,齐心协力奔小康,至2011年底,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有24个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其中五大核心指标全部超过省定目标值,成为苏北第一个以市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城市。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为老百姓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创造顺心舒心的生活。通过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206元和9490元,年均增长13.3%和15%;恩格尔系数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99.2万农村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市累计新增就业46.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6.6万人;强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城乡低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慈善救助工作不断强化。先后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46万平方米、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16475套,解决了4.7万多户特困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完成“慰烈工程”任务,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获得“七连冠”。此外,我市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不断巩固,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均在90%以上……徐州正由宜居城市向乐居城市大步跨越。
3
老工业基地振兴走出成功之路
2008年深秋,广阔的淮海大地上激荡着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振兴!
三年之后的2011年,徐州已经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功之路。
去年10月,徐州市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在正式拉开序幕。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棚户区改造始终摆在“三重一大”的重中之重位置,全市共启动棚改一期项目55个,拆迁面积达408万平方米,实现了依法动迁、阳光动迁、和谐动迁,推动城市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了徐州棚户区改造的鲜亮品牌。
作为第一批从棚户区搬入新居的居民,刘辉告诉记者,从原来不足14平方米的棚户区平房,到56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新房,她只花了6万多元。这完全得益于徐州创新性推出的“拆迁救助”的“共有产权”制度。包括刘辉在内,四道街棚户区的特困户居民与市慈善总会签订了购房协议,通过慈善救助,他们成为首批享受“棚户迁居助困基金”的居民,圆了自己的新房梦。从2010年开始,徐州市棚户区改造救助投诉中心负责受理棚户区改造中特困户所申请的投诉,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救助。
产业振兴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项硬任务。近年来,徐州市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产业加速调整、创新型经济培育、农业提档升级等“四大行动计划”,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商贸物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全部超千亿,煤盐化工、物流成为两个新的千亿元产业,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产业发展三年目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88.5%;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854.9亿元,增长115.9%。
作为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徐州把中心城市地位作为发展的最大优势,集中力量打造区域性产业、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旅游、金融、文化“八大中心”,以铜山撤县设区为契机,高起点编制3000平方公里市区总体规划,推动老城区、新城区、高铁生态商务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五大样板联动发展,不断加快铜山区、贾汪区融入主城区步伐,特大城市框架全面拉开,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功能性项目开工建设,“大城管”体制和网格化、数字化城管体系逐步健全,对城市建筑色彩、立面、管线、轮廓等规划建设的细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4
文化建设“舞动汉风”
汉字、汉语、汉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里,处处闪耀着“两汉文化”的光辉。而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这座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因打着汉文化的烙印而声名远播。
面对丰厚的历史文化家底,如何挖掘本身文化的特长,并融合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把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独具一格的文化强市之路?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汉文化作为最深厚、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使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得到有效保护,楚风汉韵、南秀北雄的文化特质得到彰显,让“汉风”成为江苏又一个文化符号,形成与“吴韵”比翼齐飞的新格局。
目前,徐州正扎实推进“舞动汉风”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加快编创“汉之赋”系列文艺精品、组织“汉之源”文化传承行动、开展“汉之韵”城市形象推介活动等,挖掘“秋风戏马”、“十面埋伏”、“霸王别姬”、“解忧出塞”、“高祖还乡”等历史典故,创作反映汉代恢宏历史、民俗风情的大型原创音舞诗画剧《汉风华章》,创作唱响《一饮尽千钟》(木兰花慢·彭城怀古),还把汉文化与现代艺术创作形式结合起来,拍摄大型影视剧《汉帝刘邦》、《解忧公主》等,彰显汉韵悠长的城市文化特质。
目前,徐州已形成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制作等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拥有百吉堂、皮克斯等42家动漫制作公司。徐州正利用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文化产业,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要求,重点发展文化产业聚集区。
近年来,我市还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了徐州艺术馆、音乐厅等一大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并探索建立起“媒体运营、政府补贴、社会参与、文化共享”的新机制。
文化是“软实力”。9月26日,首届中国(徐州)收藏艺术品展交会将在徐州艺术馆华彩绽放。利用重大品牌活动开展文化招商、传递区域文化影响,必将有力地促进徐州作为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的加速崛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