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美好鼓楼精彩跨越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鼓楼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6年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0亿元(预计,下同),同比增长15.8%;财政总收入完成17.36亿元,增长32.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55亿元,增长35.8%,

增幅均居主城区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亿元,增长24.6%,增幅居主城区第一;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2亿元,增长18.1%。地区生产总值的总量和增幅分别超过南京秦淮区12亿元和2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总量和增幅分别超过镇江京口区0.9亿元和19.6个百分点,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要求鼓楼对标找差、争先进位的工作任务。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现代服务业强势崛起

2011年鼓楼区实施重大产业项目45项,完成投资65.8亿元。投资12.1亿元的金驹物流园一期如期开园,二期正在加快建设;创意68一期提档升级工程顺利完工,二期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学生创业园创意68分园建成开园;苏宁广场、鼓楼广场、八里家居中心、九里山风景区龟山小镇、物资市场联动搬迁等一大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彭城壹号、龟山民间博物馆区成功创建为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数达到6家。

“退二进三”加快推进,在全市率先关闭小港口17家,启动搬迁恩华药业等大型企业6家,累计关闭环保问题突出的小工业企业64家,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0.1:34.4:65.5。招商选资成效显著,全年达成投资协议57个,协议引资227.3亿元,英国洲际集团、泰国正大集团、香港中策集团、香港嘉诚集团、万科集团、新城控股集团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来此投资兴业。

◎本报记者 王建 何桂香 徐鹏 鲍丕勇

蓦然回首,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已经成为难忘的回忆。一年间,鼓楼区围绕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生态宜居新区、文明和谐城区”美好鼓楼新目标,以“三重一大”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做好稳增长、转方式、抓创新、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写下了气势恢宏、浓墨重彩的“十二五”开篇之作。

建设管理同步推进

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鼓楼区2011年实施城建重点工程64项,完成投资108.9亿元,工程数量、投资规模继续创下历史新高。

新建改建天齐南路、复兴北路、徐运新河西路等9条道路,进一步拉开了城区主干道路新框架。徐运新河、荆马河、沈孟大沟西段和丁万河截污管网铺设完毕,沈孟大沟东段、八里大沟等截污管网工程正在加快推进,苏北农贸市场、杨庄农贸市场如期开业,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高水平建设黄河北路、祥云路等一批园林绿化工程,徐州植物园动迁有序推进,全区新增绿地68.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9.8%。棚户区改造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西阁里、润和园南侧两个棚改二期项目,兵工路二期开始进场,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下淀立交桥等项目土地征收工作正式启动,全年累计完成征收53.6万平方米。总面积64.9万平方米的6395套定销商品房加快建设,其中金色里程、润和园已上房,小朱庄定销房基本完成主体工程,鹰球皮革、沈孟路定销商品房顺利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在全区建立了50多台数字化终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字化城管网络初步建成。淮海东路综合整治、民主北路外立面综合整治、公厕旱改水和小型垃圾中转站等重点工程如期完成;中山北路、民主北路省级示范路创建成功。投入1500万元完成门头字号综合整治,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投资500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市场化保洁全覆盖。

民生民计持续改善

社会局面和谐稳定

鼓楼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六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两增两控”各项要求,年初确定的8大类51项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全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城镇新增就业850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8277人。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平台建设呈现出跨越发展态势,建成社区服务平台10个,创建和谐社区4个。创新居家养老管理机制与市场运行模式,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养老服务中心4个,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21个,形成了居家养老“鼓楼模式”。

鼓楼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全面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时代精神,精神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开展“动感彭城”等社区广场文艺演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街道文化示范点1个,分别创建街道级、社区级基层服务点3个、23个。坚持继承与创新、存量与增量、工业文明与现代文化、城市开发与产业转型“四个结合”,积极探索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之路,重点围绕九里山、故黄河、丁万河和创意68产业园、淮海创意谷、龟山小镇、文庙历史文化街区等“一山两河四区”做文章,引导文化与创意、科技、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抱团发展。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鼓楼区教育品牌继续提升,民主实验学校、生态园小学等6所新建改建小学、幼儿园如期开学,校安工程全面完成,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全面完成,鼓楼医院综合改革平稳结束,3家政府办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零差率”实现全覆盖,在全市率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促进4家民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顺价销售,琵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全市唯一一家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誉称号。认真落实“两降一保”目标任务,全区人口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荣获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荣誉称号。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在全市率先荣获省双拥模范区“六连冠”。平安鼓楼、法治鼓楼深入推进,顺利实现省社会治安安全区“七连冠”,荣获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区荣誉称号。

激情再跨越

争当先行军

◎中共鼓楼区委书记

束志明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吹响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军号,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了“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的工作总基调,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鼓楼区将以省、市党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面落实“八项工程”,全力推进“三重一大”,大力实施“退二进三转型、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功能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民生幸福优先”五大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民生的总量指标进位、速度指标领先、质量指标提升,确保到2015年跻身江北城区第一方阵,力争达到苏南城区发展水平,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力争当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行军。

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率先建成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强区。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服务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一是着力打造“双核两带四片”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优势。坚持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加快推进以中心商圈鼓楼板块、鼓楼核心区、北三环物流集聚带、古黄河休闲与文化产业集聚带、八里家居物流片区、九里生态旅游与居住片区、下淀生产生活综合服务片区、淮海商圈鼓楼片区“双核两带四片”为支撑的现代服务集聚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市现代商贸先导区、现代物流集聚区、文化创意示范区和旅游服务新兴区。二是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坚持扶优培强和招大引强相结合,确保到2015年培育营业收入和市场交易额超20亿元企业3家,超50亿元企业6家,超100亿元企业5家;引进央企和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行业50强企业10家以上。三是着力推进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大力实施退二进三转型战略,力争2013年完成化工企业以及二环路以内工业企业搬迁。

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环境,率先建成功能完善、形象一流的生态宜居新区。按照徐州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国内一流城市水准的总定位,坚持基础先行、组团推进、建管并重,努力建设生活更加舒适、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的生态宜居新区。一是实施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加快推进道路“三年畅通计划”,重点实施东三环和北三环高架路、城市轻轨、城市快速通道建设,构筑北区现代交通体系新框架。加快推进北区综合性医院、长途客运站建设,不断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抓住徐州建设旅游产业强市、打造滨湖城市的机遇,加快实施九里山景区、龟山小镇和沿运河、故黄河、丁万河生态带以及文庙、老牌楼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建设,与微山湖景区整体联动,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拉动城市向北扩张。三是实施城市管理提升工程。重点推进人性化服务、网格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努力打造城市变化最快、最显著城区。

推进现代化的社会建设,率先建成人民生活富裕、公共服务均等的文明和谐城区。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和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鼓楼。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全力实施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二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大力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提高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平安鼓楼建设,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

打造现代化的人才干部队伍,率先建成高度开放融合、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区。坚持把人才作为强区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大力实施招才引智,着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领军型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德才实绩用干部,大力提拔重用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干部。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支持改革,善待挫折、宽容失败,营造人才和干部竞相创业、勇于创新、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