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魏宁
在大龙湖畔,新城区的黄金地块,即将镶嵌一颗闪耀的明珠——徐州金融集聚区。
2016年9月,市委着眼区域性中心城市长远发展,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作出了建设徐州金融服务中心的重大决策。
2017年6月,国务院在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批复中,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2017年7月,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专门出台支持徐州建设准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全力支持徐州打造准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和科教文化“四个中心”。
在徐州“四个中心”建设中,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基础最薄弱、难度最高、挑战最大。徐州金融集聚区建设现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金融集聚区作为金融服务中心的标志性载体,可以在更大范围集聚金融等高端要素,放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势,是徐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强引擎。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具有雄厚实力、集聚高端要素、发挥辐射作用、体现徐州特色的金融集聚区。
群策群力
加速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
2017年8月,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在新城区规划建设徐州金融集聚区的决策,总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385万平方米,力争到2020年,完成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一期项目建设,集聚各类金融机构150家以上、全市占比50%以上;到2022年,完成二期项目建设,集聚各类金融机构300家以上、全市占比达到80%以上,基本建成准海经济区体系最健全、业态最多样、功能最完备、品质最高端的金融集聚区,在国内金融中心建设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具有引领带动力、在徐州经济跨越发展中具有牵引力。
自去年8月份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各有关单位迅速行动,群策群力、迎难而上抓好各项工作推进和落实,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金融集聚区建设已纳入省、市重点工程和市人大1号议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金融集聚区建设指挥部,主要领导分别任第一总指挥和总指挥,指挥部下设“一办三组”,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条线责任,统筹推进规划设计、扶持政策制定和招商落实等具体工作。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又成立了建设现场指挥部。坚持每周召开指挥部核心成员会议、“一办三组”工作调度会,市各部门、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了推进集聚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把金融集聚区放到淮海经济区和全省、全国大格局审视考量,徐州金融集聚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在编制概念性规划时,我市比对、筛选了新加坡DPC国际规划设计事务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英国伦敦
BYENW建筑咨询公司、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深圳建筑研究院等国内外5家知名专业机构参加概念性规划设计,并优选出1家作为主选方案,综合各家所长进行了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聘请上海天华设计院编制完成规划建设初步方案,于今年5月11日通过市规委会审查,目前正根据市规委会审查意见作进一步调整深化。
2017年12月17日,徐州市与招商局集团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招商局集团不仅先期投资100亿元参与集聚区建设,还将利用自身全牌照优势为徐州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2018年1月2日,招商蛇口徐州工作组正式进驻,与现场指挥部联合办公。
借鉴成功经验
出台政策破解难题
在前期调硏的基础上,我市借鉴南京、上海、成都、深圳、青岛等地经验做法研究出台了《徐州金融集聚区发展扶持意见》,先期设立规模1亿元的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对入驻集聚区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机构搬迁、房产置换以及机构招引、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明确了扶持奖励政策和具体办法。
该扶持意见相较于南京、上海、成都、深圳、青岛等地均有较大突破创新,扶持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吸引力更高,得到了广大金融机构的积极响应和充分认可。
为了提前谋划招商工作,我市专门成立金融招商办公室,精心制作金融集聚区招商宣传片和宣传册,多渠道动员和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入驻集聚区。同时,针对部分金融机构采取房产置换方式搬迁入驻集聚区的客观需求,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反复测算论证,制定了我市金融机构入驻集聚区的房产置换操作办法,一并纳入专项扶持意见,有效破解了金融机构老城区房产置换难题。
同时,我市还组织项目公司与金融机构、企业总部按照集聚区规划逐一对接,明确入驻方式、定制方案,确定了具体的楼宇位置、个性化需求等。目前,工农中建交等国有银行,招商、兴业、浦发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农发行、人保财险、太平洋保险和招商局集团、中建华东、必康等100余家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意愿入驻,总需求面积约88万平方米。
速度服从质量
打造城市新地标
规划是龙头,决定着金融集聚区建设的方向和品质。
徐州金融集聚区建设现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学习借鉴郑郑州龙湖金融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先进园区建设经验,组织项目公司进一步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筑单体规划设计,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资源集聚是金融集聚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金融集聚区将发挥扶持政策引导作用,坚持搬迁新建与存量盘活并重、机构集聚与产业培育结合,以更大力度招引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落户金融集聚区。我市将持续加大“招金引银”力度,瞄准北上广深等金融发达地区,广泛招引金融租赁、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各类新金融业态,加快构建金融服务、金融信息、金融培训三大平台,逐步形成业态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借助金融等高端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大力招引知名度高、综合实力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本地和外地企业总部入驻,推进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
为把金融集聚区项目打造成为徐州营商环境的标杆,我市充分发挥现场指挥部协调推进作用,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全方位做好要素保障。在“3550”审批流程基础上,我市还将对金融集聚区项目建设审批开通绿色通道,市发改、规划、国土、环保、建设、交通等部门抽调人员、提前介入、集中会办,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现场指挥部继续实行集中脱产办公,及时协调调度工作推进情况,细化落实各个阶段、各个节点建设任务,定期调度、督查进展情况,全力抓好集聚区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