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回望辉煌展望蓝图共建“强富美高”新徐州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刚刚过去的2017年,徐州市在经济发展、改革创新、城市建设、绿色生态、改善民生、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深层次、开创性、历史性的变化,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明显增强。

这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凝心聚力、开拓奋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这一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年初我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11月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12月成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为城市发展再添一批靓丽名片;

这一年,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我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纳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专门出台政策意见予以支持,徐州的发展定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这一年的12月12日、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徐州开展十九大后首次调研视察,对我市振兴转型发展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为徐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指引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是我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全市上下群情振奋、无比喜悦,受到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2017硕果累累,2018扬帆远航。让我们跟随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引,回望辉煌,展望蓝图,共建“强富美高”新徐州。

●实体经济●

回顾2017

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之路。强化产业发展导向,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在狠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新兴主导产业,出台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实施方案,制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实施意见,建立部省安全产业共建培育机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增幅居全省前列;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3%,较上年提升3.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左右,占比达到37%。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服务等业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占比提升至47.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0亿元、增长12%。

重大产业项目进展良好。全年实施产业项目4656个,比上年增加1359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75亿元,增长10%,其中二三产业投资增长10.1%。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8%,工业、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分别增长24.7%和35.8%。工商新登记企业4.31万家,增长16.1%。金融机构新增存款近1000亿元,新增贷款超过500亿元,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展望2018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习总书记在徐州视察时特别强调,要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经济要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凸显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产品加快迈向中高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大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巩固清理“地条钢”成果,防止死灰复燃;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妥善安置好企业职工。科学把握土地、金融、财税等调控政策措施,加快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健康发展。

持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以提高质量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支持传统产业抓好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两化融合”和绿色低碳改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促进“四新经济”加快发展,完善“6+6”先进制造业体系和“333”现代服务业体系。

集中精力主攻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牛鼻子”、产业振兴的主抓手,全力推进总投资4662亿元的210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创新驱动●

回顾2017

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高度聚焦改革开放创新,将加快动能转换推动发展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一城一谷一区一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江苏淮海科技城入驻企业达到3000多家,徐州科技谷进驻院士团队2个、企业110余家,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开工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各类研究机构近20家。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鼓楼高新区获批筹建,云龙电商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园区相继开园;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3家;完成专利授权量1.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600件。

双向开放实现新突破。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电子口岸上线运行,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试运行,“无水港”启动运行,“外贸港”建设快速推进,中欧班列开行50班。成功举办“二十洽”、彭城英才荟等17项重大招商活动,新引进总投资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40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3个,项目投资总额、质量显著提高。实际使用外资完成16.6亿美元、增长10.2%,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分别达到537亿元和439亿元,增长30.1%和26.1%,服务外包合同额、执行额分别增长2倍和1.5倍,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展望2018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形成强劲有力的发展新动能。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推动动能转换,为徐州发展开辟更大空间。

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范围,分类实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不见面”审批为抓手,完善政务服务“一张网”,巩固“3550”改革成果,推动政务服务更加优质、更加便捷。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全面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不断提升国有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全方位推进双向开放。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打造开放型经济平台为抓手,加快创建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双向开放改革试验区,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启动“一带一路”中格共同市场合作区建设,抓好综合保税区、新沂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保障中欧班列稳定运行,高水平打造“无水港”,打通陆海内外联动新通道。继续实施观音机场改扩建,开辟新的国际航线,增加航班班次,申创国际快件中心,促进临空产业加快发展。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提升通关一体化水平,加快“外贸港”建设。

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完善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努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