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落实“2+6+15”城市空间布局体系、贯彻全省“1+3”功能区战略、响应省“两聚一高”精神、发挥“三个作用”、对接“一路一带”……2017年,各层面频出的新政如北斗七星,让新城区坚定了航向,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定快捷。
这一年来,新城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全面繁荣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自身实际,依靠各级利好政策的指引,抢抓各种难得的战略机遇,全力促进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和政策引导,“三区三园”的产业平台初步形成,人口导入增速明显,产城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据统计,2017年新城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8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4%,同时提高了收入质量,税占比97.4%;入驻企业780家,新增120家,其中规模企业35家,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2家,完成营业收入90亿元,增长15.8%,社会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积极政策引导,产业规划发展取得突破
金融集聚区是金融服务中心的标志性载体,建设金融集聚区,是推动我市金融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的战略支撑,是打造淮海经济区“CBD”的引领标志,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筑长远发展优势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举措。徐州金融集聚区一期规划为昆仑大道北、太行路南、汉风路西,总用地面积约1200亩,新建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去年徐州金融集聚区建设正式启动以来,已编制完成金融集聚区概念性规划,成立金融集聚区建设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制定出台扶持金融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引入实力雄厚的招商局集团作为投资建设主体,金融集聚区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去年5月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苏北发展座谈会,规划形成全省“1+3”功能区,徐州作为独立板块建设“徐州都市圈”;同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新修订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认定为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更好助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新城区金融集聚区升为市极金融集聚区,我市将举全市之力把它打造为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现代物流产业也是新城区较早规划建设的一大服务业项目。在两山口东侧、迎宾大道以南就是新城区规划的现代生活物流产业园区,总用地约4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方向以汽车、食品、电器、医疗及生活类电商物流业集聚为主。
之前新城区聚集了省安科院徐州分院、省特检院徐州分院、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市计量中心、徐州市质检中心、徐州市纤检中心等多家检验检测或研究机构。这恰为我市检验检测产业的集聚发展留下了伏笔。
徐州区位优越,地缘交通独特,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前沿、苏鲁豫皖交界地,也是长三角与京津冀经济区的结合部,新城区的产业布局一时引业界瞩目。
2016年,我市新编制确定了双中心、六组团和十五个功能集聚区的“2+6+15”空间布局体系。新城区成为城市双中心之一,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区,市级功能转移接纳地,由此踏上了产业集聚发展之路。
至去年底,金融商务集聚区入驻企业达680家,去年新增企业92家。淮海基金园已入驻徐州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徐州新丝路创业投资基金、赛伯乐产业基金等机构以及方正科技等企业,徐州产融示范园已入驻9家企业。去年11月,通过与赛伯乐集团合作建设以互联网科技为主题的徐州“双创云城”项目正式运营,首批入驻6家互联网科技企业。
同时,生活物流园集聚了医药、电器等生活物流企业11家、进口汽车经营企业10家,去年营业额突破50亿元,增长25%。可辐射周边的国家邮政互换局成功获批,开工建设。
去年5月,新城区抢抓我市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战略机遇,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规划的市级检验检测认证业集聚区破土动工,全力打造徐州检验检测科技园,由此形成我市独具特色的科技服务业。
目前检验检测科技园已有26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检测服务平台在此集聚发展,产业规模总量占到全市检验检测行业的一半以上。上半年新增3家企业和一个国家级平台,检验检测产业楼即将开工,国检集团、徐州建工等企业已落地。
据了解,新城区生态环境优越,主管部门正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加快发展颐养集聚区,形成具有现代化新徐州独特文化魅力的地标;同时完善提升大龙湖旅游度假区服务功能,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另外,新城区立足功能定位,将会展经济纳入了产业规划,打造淮海经济区具有影响力的会展产业集聚区。
新城区管委会主任邱颖表示,新城区通过不断强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加大对金融商务、科技服务、会展经济、休闲旅游等产业板块的政策引导,重点推进建设“三区三园”,强化优势资源要素整合,已初步构建自己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加快功能建设,城市配套逐步完善
在加快产城融合的同时,新城区完善相对独立的城市配套,加快建设功能性项目,特别要优先搞好中小学、超市、菜市场和城市交通等四大要素建设。
“我们深入加强项目的调度和协调管理,强化时间节点控制,积极协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邱颖介绍,2017年新城区39项城建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新元大道林荫路改造、普陀路续建、潇湘路九年制学校等工程顺利完工。建成拆迁安置房31万平方米,1900余户拆迁村民搬入新居。
截至目前,新城区已建成并办学的小学6所、中学3所、十二年一贯制国际学校1所及大学1所,青年路小学、徐师附小、撷秀中学等名校集聚,市一中迁建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成为了我市基础教育新的制高点。各级医院6家开业;奥体中心、档案馆、规划馆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建成使用;昆仑大道、汉源大道、彭祖大道、新元大道、迎宾大道等快速路或主干道使得新城区与老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山新区等片区连接顺畅。已运行14条公交线路,投放公共自行车1500辆,地铁2号线和城市轻轨正加快推进,基本实现了新城区与老城区、开发区、高新区等城市片区之间公共交通联系,形成了一定的交通优势。
规划中的综合性商业服务项目招商已大部分落地,绿地皇冠假日酒店、大龙湖接待中心、奥体中心、吉田广场、美的广场等商业街区投入运营,210家社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基本实现了社区商业服务全覆盖,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现在,新城区建筑起了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营造出一片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形成了较为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城市功能从粗放向精细不断发展,宜居性陡为提升。目前在新城区工作生活的总人口达到15万人,其中商品房常住总人口达到7万人,去年新增入住人口1.5万人,增长23%,新增就业人口5800人,增长16%。
实施民生工程,增强群众幸福度
抓好民生保障,加强社区服务,不断提升城市环境……2017年,新城区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群众幸福度进一步提升。
重点实施了街头绿地改造、林荫道建设、健康社区建设、步行系统完善、闲置地块生态修复、重要水体保护、新增公厕及环卫设施等一系列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举措。大龙湖前年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去年继续提升改造,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技艺体验、健康养生、运动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景区。优美的风景、整洁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幽静的小路,使这里成为众多旅游及健身爱好者向往的场所。
进一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协调市交通部门优化调整了92路公交线路完善,更好的满足了新城区柏林公馆、原香漫谷等北部小区居民的出行,同时积极做好公共自行车配置工作。
去年,新城区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搭建起联系群众、服务居民的最便捷通道,协调处理群众各类生活诉求650件,积极做好汉风路、秦郡路两个社区服务站的运营筹备工作,开展汉风社区养老、教育等服务项目的筹备洽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服务于周边居民。启动实施公租房,为在新城区创业工作的各类人才提供居住服务。人才家园街坊中心项目部分试营业,年底前全面开业。昆仑农贸市场不断优化完善业态布局,积极引导吸纳大韩集市分流的业户入市经营,进一步丰富了市场经营种类,满足居民多元需求。
另外,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复检为抓手,新城区集中组织开展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道路秩序集中整治、小区集中整治、文明旅游集中整治、商超市场集中整治、建筑工地集中整治等六项集中整治行动,进一步完善了长效管理机制,营造了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新年计划:进一步提升新城区竞争与辐射力
波澜壮阔的一年结束了,新城区建设的步伐不会停歇。邱颖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新城区将以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继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新城区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在我市“2+6+15”空间功能体系中作为城市中心引擎作用以及金融、商务、健康颐养等功能集聚区的支撑作用,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向新城区集聚,加快构建“3+3+X”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全面提升新城区竞争力和辐射力,将新城区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的金融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会展商务中心,成为区域创新发展新高地。
首先,大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重点围绕“三区三园”的产业布局,强化园区、平台建设,提高产业发展集聚度,加快形成规模等级合理、空间布局有序、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的园区体系。
其次,多措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作为加速新城区产业繁荣的根本支撑点,以招商工作的新突破带动新城区发展新跨越。继续加强与浙江商会为代表的商会组织,广州亚太产业经济院等研究机构以及筑梦伟业投资集团、新丝路投资集团、赛伯乐投资集团、中菊资本等金融机构建立深入的招商合作。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通过“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等办法提高招商吸引力。
第三,创新举措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程序,当好服务发展的“店小二”,为企业提供从签约落地到建设运营全程跟踪服务。要着眼于建设一流新城区,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加快形成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创新生态,使新城区成为全市营商环境最有吸引力的示范区。
第四,突出惠民导向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从满足居民需求出发,在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公共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新城区宜居宜业水平。
第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强对大气环境、河道水体的防治管理,联合交警部门开展渣土运输专项整治,重点查处渣土车未密闭运输、运输过程中带泥行驶、抛撒滴漏等污染道路环境的行为,建立应急保洁机制;要巩固河道专项整治成果,加强水环境保护,严防废水污染,继续加强对建筑工地施工管理,形成大气强化管控长效机制,保障生态示范区良好的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