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季芳
1月8日,徐州综合保税区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这是全国第47家、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第3家综合保税区。
从2017年5月设立徐州综合保税区的申请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到201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徐州综合保税区。保税区——这一国内最高级别开放区域落户徐州,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这是徐州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又一次精彩跨栏,这是新时代赋予新徐州的新使命!
企业走向广阔世界的新通道
“综合保税区的获批,对徐州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个利好消息。”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创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史为强表示,徐工集团、卡特彼勒、协鑫集团以及上海自贸区一批贸易物流类企业和项目即将入驻徐州综保区,与其产业链相关、上下游配套的企业也有大量的保税业务需求,同时需要拓展与保税物流相配套的采购销售、维修检测、研发展示、跨境贸易以及国际结算等一系列高附加值需求。这些都将为徐州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创业创新机遇。
据介绍,综合保税区获批创建,其“免税”“保税”“退税”“免证”等系列政策效应将逐渐叠加显现,不仅为企业运营成本、报关流程进行了“大瘦身”,也为徐企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带来加速度。
对徐州的外贸企业而言,凡进入综保区的国内货物,入区即退增值税;进入综保区的进口货物暂不征收进口环节的相关税收,进入国内销售后再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从境外进区的设备、原材料、基建物资和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区内企业之间交易免收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在通关方面,综保区也有诸多便利:办理进出口加工手续也由原本3-4天缩减为入区后2小时,原本区外企业办理退税也可以由一个月缩短为入区后一周完成退税,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周转率。运营成本的下降,产品物流过程周期的缩短,都将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产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理念下,近年来,徐州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知名度的装备与智能制造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ICT和集成电路、医药医疗与健康产业发展取得突破;食品、煤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六大千亿元工业、五大千亿元服务业、九大新兴产业”互动并进的发展格局。建成工程机械、地坪地材、大蒜三大出口基地,全市产品出口市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0%;建成徐工巴西、乌兹别克斯坦、印度等制造基地,江苏宗申、黎明食品等企业也在相关国家设立经销商,全市“走出去”的本土企业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徐州制造“走出去”的步伐越发激越铿锵,双向开放凝聚的发展新动能正越发强劲。
作为我市装备制造业的两大“王牌”,徐工和卡特彼勒期待早日入驻综合保税区。
据悉,目前,徐工集团、卡特彼勒已签约两个大型保税加工类项目。徐工集团为配合“一带一路”国家产业战略布局,拟实施高端装备智造基地项目,主打全球最大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2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400吨矿用挖掘机、百米级亚洲最高的高空消防车等高端产品保税加工和零部件分拨业务,项目年产值25亿美元,推动徐工全球产业“珠峰登顶”;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拟实施全球高端优势产能集聚项目,计划关闭卡特彼勒在比利时、日本生产基地,将其1000—1500台74吨、90吨超大型挖掘机产能转移至徐州综保区,预计年产值18亿美元。
依据《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适合入区项目指引》,我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初步筛选确定了符合徐州综合保税区发展目标及功能定位的项目26个,累计总投资约33.6亿美元,拟利用土地面积1780亩。其中,保税加工项目12个,保税物流项目8个,保税服务项目5个,保税贸易项目1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