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二次开发注入沛县西部崛起新动力
黄河故道(大沙河)从鹿楼镇油坊口入沛县境,奔向东北注入昭阳湖,在沛县境内长33公里。沛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省、市黄河故道二次开发的重大机遇,主动争取纳入全市黄河故道二次开发大盘子,为沛县西部百姓加快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机遇。
黄河故道二次开发沛县共涉及栖山、鹿楼、朱寨、安国、杨屯、龙固6个镇,106个行政村。对于沛县西部崛起将产生巨大带动力,对于进一步推进农业资源开发,改善沙河沿线生态环境面貌,增强河道蓄水功能,解决西部6镇30余万人民吃水问题,保护黄河故道两岸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围绕实施水网、路网、绿网建设和文化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开发,安排了“一河两路”、龙固杨屯水产科技园、大沙河现代物流园、3A级景区刘邦故居、鹿楼沙河果都园等投资6.4亿元的项目14个。
“一河两路”工程奠定加快沛县西部崛起基础。沛县黄河故道二次开发重点实施的龙头工程,是大沙河中弘疏浚和东面旅游通道、西面二级公路两条道路建设“一河两路”工程,这是沛县西部崛起的强力引擎,通过提升河道防洪灌溉功能,打造沛西纵贯南北的黄金水道,将把沛县和丰县南北贯通为一体。
“五位一体”
重点指明加快沛县西部崛起方向。沛县紧密结合西部发展实际,坚持生态、交通、农业、水利、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着力把黄河故道二次开发与生态建设、文化旅游、新型社区建设相结合,以发展绿色农业为核心,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大沙河防洪灌溉功能,打造沛西纵贯南北的黄金水道;加快完善交通路网,打通大沙河流域生产发展和生态旅游观光通道;以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为特色,以鹿楼、安国、龙固为重点,辐射栖山、朱寨、杨屯、河口,打造大沙河黄金产业带,建设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先行区。
“四大走廊”定位明确加快沛县西部崛起目标。沛县围绕“特色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旅游观光走廊”的定位,以建设百里大沙河现代农业风光带为龙头,培育绿色农业、特色加工业、文化旅游业三大特色产业,打造栖山河口菜园、鹿楼沙河果都园、朱寨大汉温泉、安国文化产业园、龙固安国湿地公园、龙固杨屯水产科技园等特色节点,将大沙河建成富民经济带、绿色发展带、乡村旅游带。依托沙河沿线资源禀赋,加快发展绿色农业,重点发展果蔬、渔业、食用菌、生态肉鸭等主导产业,打响大沙河品牌。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突出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特色,高起点编制大沙河沿线旅游观光带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打造大沙河沿线新的经济增长极。
沛北发展一体化
探索新型城镇化新路径
沛县北部地区是徐州煤田的主体部分,包括沛城、大屯、杨屯、龙固、安国5镇及新城区、开发区,区内8对矿井全部闭坑时将形成24万亩采煤塌陷地、22万失地农民。作为全省最大涉矿区域和苏北省际边界地区,煤炭资源逐渐枯竭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生态功能转换、管理体制转轨的艰巨任务,加快一体化发展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和问题。
沛县县委、县政府充分考虑沛北区域的特殊性,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把沛北作为一个共同发展区域,以消除区域壁垒、推进资源整合为目的,通过统一规划布局、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调整等手段,进行统筹谋划、综合研究,推动沛北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矿地发展等方面一体化发展,强化城镇联动、产城互动、城乡一体,实现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达到规划统筹、产业共兴、资源共享、矿地共荣、公共服务均等。
沛北一体化战略构想开辟新型城镇化新路径。沛北一体化立足于沛北矿区特殊小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就是要为加快全市城乡一体化提供新经验,为在更高水平上构建徐州都市圈城镇群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曹新平、市长朱民、市委副书记李荣启分别到沛县调研。曹书记就支持和推进沛北一体化三次作出批示,要求沛县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大力度地推进一体化工作,努力建成全市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
“四个全域化”描绘沛北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前景。沛北一体化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推进全域城镇化、全域产业集聚化、全域生态园林化、全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城湖互动发展,统筹推进沛城主城区和大屯、滨湖新区等重要组团以及杨屯、安国、龙固等重要节点的规划建设,构筑“一城两组团三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形成次级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形成80万左右人口的中等城市。突出地矿融合发展,构筑起布局合理、结构高端、发展集聚的矿区现代产业体系,建成长三角最大铝加工产业集聚区、淮海经济区最大煤盐化工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千亿元煤炭资源深度转化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农业开发区。突出水文景协调发展,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5A级汉文化景区、全国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教育、卫生、交通、就业、社保、文化、体育、人口计生服务一体化,加快实现由“农保”向“城保”的转变。
“八个一体化”彰显沛北一体化发展的鲜明特色。推进沛北一体化,核心是推动沛北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生态文明、矿地发展等八个方面实现一体化。探索以功能区规划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模式,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文化旅游区和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区域共建共享的项目建设和管理机制,对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进行联网建设。
产业发展突出创新驱动,筹建铝产业研究院、国家级铝产品检测中心,积极培育机械制造、电子、环境保护、通讯和信息等新兴产业,优化调整工业布局。整合沛北汉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千岛湿地、中华汉乐城、国际生态旅游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探索“矿业农庄”模式,把开发矿区与解决矿业与农业、矿山与农村、矿工与农民、企业与社区的矛盾紧密结合起来,把村庄集中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解放地下煤炭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高矿山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形成矿地“利益共同体”。打破传统整村搬迁模式,有序推进压煤村庄搬迁农民居住向城镇、向社区集中,让农民一步进入城镇。建立全域自由迁移户籍制度,着力转变新进城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文明。
力争到2020年,沛县将把沛北地区建成全国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建成徐州都市圈和徐州与济宁之间的次级中心城市,在苏北各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本报记者 王正喜
以2011年在苏北以县为单位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标志,沛县站在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起点。
围绕开创新一轮科学发展新局面,沛县坚持把过去的成绩“归零”,着眼抓当前谋长远,相继提出实施沿微山湖开发、黄河故道(大沙河)二次开发、沛北一体化发展“三大战略”,着力推进“两河两路”、“一湖两河”、“一河两路”、丰沛铁路等七大基础设施工程,为东部沿湖七镇跨越发展打开了崭新空间,为西部六镇加快崛起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步伐找到了新的路径,绘就了沛县新一轮科学发展的美好新蓝图。
微山湖开发战略
开启沛县滨湖城市建设新时代
沛县拥有400平方公里微山湖水面和62公里湖岸线,沛城东距微山湖5公里,是全国不多见的离湖泊较近城市。沛县抢抓微山湖接边地区多年保持和谐稳定的大好机遇,着力实施沿微山湖开发战略,以开发千岛湿地景区、建设东原千万吨港口为突破口,拉开了东进微山湖、建设滨湖城市的大幕。未来的沛城将是一座闪耀在微山湖畔的璀璨明珠。
以“两路两河”工程为龙头打通“路网”,拉开滨湖城市的交通“骨架”。湖西航道整治、顺堤河疏浚工程、徐沛快速通道、环微山湖旅游公路“两河两路”工程是市委、市政府支持沛县沿湖开发的龙头工程,市委书记曹新平亲自过问徐沛快速通道规划,多次亲自调度“两河两路”工程进展情况。
徐沛快速通道计划建设为一级公路,一期建成通车后,沛县到千岛湿地景区只需5分钟左右,市区到千岛湿地景区只需30分钟左右,沛县将真正进入微山湖时代;未来将与正在规划建设的日(日照)菏(菏泽)高速沛县杨屯出口连接,可直接进入高速路网。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标准为二级航道,二期工程至大屯东原港,工程完成后京杭运河将成为沛县真正的水路运输黄金通道;未来计划进一步向北疏浚至龙固,与大沙河贯通,从而实现与西部水路运输的连接。
微山湖环湖西路计划建设成为三级公路,与顺堤河改造工程同步完成后,将成为一道展示沿湖生态之美的百里生态走廊。沛县同步实施的还有西环路和丰沛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丰沛铁路未来计划西延与菏泽铁路网连通,建设成为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沛县的西环路北至杨屯16K,与南环路共同构成的面积将达120平方公里,这将为沛县加快建设滨湖城市打开广阔的空间。
以“一湖两河”工程为龙头打通“水脉”,凸显滨湖城市的水乡灵性。沛县正在实施的引湖入城、徐沛河和沛沿河城区段“两河”整治“一湖两河”工程(一期工程已基本结束),主要是通过打通入口、疏通出口,把微山湖水引入沛县城区,以微山湖的清洁之水贯通全县水系,畅通城市“血脉”,贯通沛县城区水脉和全县城乡水系,形成集亲水、景观及休闲于一体的河流生态体系,促进城湖互动、城湖一体,打造名符其实的生态水乡。
以“千岛湿地”景区为龙头打造品牌,彰显滨湖城市的亲水特色。微山湖西畔的千岛湿地景区,拥有东园会所、湖西文化园、水禽园、泗水围村、荷风飘香、芦荡飞雪、宣教展示馆、瞭望塔、水上会都等项目,在建和储备项目投入超过35亿元。景区年接待游客已突破100万人次。景区已被批准为省级湿地公园、全市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不久前已经通过省生态旅游示范区评定验收,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初检。
沛县还依托滨湖优势,正在规划建设60余平方公里的滨湖新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