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帮助企业解难题助力产业破瓶颈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范海杰

如果说徐州是“工程机械之都”,那么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工程机械产业的“硅谷”。

在开发区,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国内同行业排名第一,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但在自主创新的理念和能力上还显不足,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及制造水平制约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标准化组织建设亟须加强。”业内有关专家说。

徐州质监局开展“五个一”工程以来,开发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为一批企业装备“质量快车”,培养19名管理技能丰富的企业首席质量官、33名卓越绩效自评师和4名国家标准评审员、64名质量工程师,帮助培育17个标准化试点项目,18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KPI指标成为企业实施质量战略目标的“导航仪”。

如今的开发区,坐拥83个企业自主研发中心、5个公共研发技术中心、1个标准化组织,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知名品牌示范区”、全省首批“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和“区域名牌”,提升了“徐州制造”的含金量。下一步,开发区还将组建工程机械核心企业战略联盟,争取国际标准发言权,促进开发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工程机械产业的大发展,得益于徐州质监局“五个一”工程的深入开展。自这项工程开展以来,徐州六大区域产业质量提升步伐大幅加快,全市质监部门实现了从“服务企业”到“服务产业”的战略性跨越。

为了充分调动和集中使用全市系统技术资源优势,努力发挥最优效能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徐州质监局于2011年初在市局及各县(市)、区局启动实施了“五个一”工程。通过集聚质量、计量、标准、检测等优势要素,瞄准丰县电动车、睢宁白色家电、邳州人造板、铜山高新区、贾汪松木家具、开发区工程机械等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质量提升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树一批品牌群体、促一批标准化项目、推一批计量标杆、成一批检测中心”,争创“一批质量强业先导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依托质量的大提升促进产业的大发展”正在逐渐得到各方印证并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及企业产业的共识;“五个一”工程正逐步成为市局及各县市区局实施质量强市的抓手、服务产业的窗口、联系企业的纽带、融入大局的旗帜。

产业发展事关重大,企业管理千差万别,如何把“五个一”工程落到实处?

通过近三年的摸索实践,徐州质监局及各县市区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五个一”工程的理念得到统一,注重运用顶层设计的理念规划产业的质量发展,注重宏观抓质量和微观抓服务并重,注重集聚服务促进区域产业提升整体发展质量水平。

徐州质监局成立“五个一”工程指挥部,制定《年度深入推进“五个一”工程项目分解表》,每年都对区域产业进行深入细致调研,统一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使“五个一”工程与政府的期望合拍、与企业的期盼合辙。各地通过梳理、调研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问题难题,精心研制《区域产业质量提升规划》,为产业的质量发展确立指标体系、推进载体和阶段任务,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方面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

通过搭平台、创环境,“五个一”工程为企业营造了一方追求质量提升的“沃土”。市、县(区)两级政府持续做优质量、名牌、标准化方面的奖励,每年奖励培育品牌和标准创新企业500万元至800万元,充分发挥了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企业争创名牌、强质量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012年培育省、市名牌及质量奖项的数量分别增长110.5%和31.6%,均创历史新高。

“帮助企业解难题、助力产业破瓶颈”是“五个一”工程实施的初衷。在推进“五个一”工程中,各地注重攻坚克难、破解瓶颈,持续推动区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造化、先导化方向发展:有的地区以标准创新为突破口,引导优势企业加快筹建产业联盟、制定联盟标准,促进整个产业转变价廉利薄、无序竞争的局面;有的地区从丰富、拉长产业链条入手,引导龙头企业发挥“风向标”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上看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优带差,促进整体产业质量提升。依据区域产业的特色和差异,全市各级质监部门分别建立了五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质量工作新模型,让企业产业切实感受到抓质量带来的实惠,感受到效益上有进步、成果上有收获。

丰县电动三轮车产业、贾汪松木家具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丰县发布实施整车及配件的联盟标准5项、转换企业产品标准33个,贾汪43家企业联合发布松木家具联盟标准,成为全省第一批联盟标准化试点,这两大区域产业通过联盟标准带动产业整体质量提升,解决产业生存发展问题;睢宁白色家电产业依托星星家电异军突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上游产业整体质量提升,优化升级本土化产业板块;邳州人造板产业实施“单品突进、技术领先、抵御风险”战略,将局部(企业)优势逐步转化为整体(产业)优势;铜山高新区注重打造“高新技术标准化、专利技术标准化,推动成果转化、技术孵化和产业集聚”的发展新引擎。

产业强,强在质量发展基础的敦实,强在产业质量文化的厚重,强在龙头规模企业的扩张,强在自主创新蕴育的活力,强在产业品牌形象的塑造。

通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六个区域产业发展质量均得到新的提升:质量发展基础日益强化,组织208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方法,新增229家质量认证和计量确认企业,培养首席质量官和卓越绩效自评师98名,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明显进步;龙头规模企业得到扩张,新增105家规模企业,引导67家规模企业组建4个标准联盟或行业协会,规模企业产值占区域产业的比重提高12.1个百分点,企业及产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标准引领作用显现张力,新增50个标准化试点单位,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标行标50项,制订联盟标准7个,实施技术专利转化标准51项,高端化、集团化的竞争优势逐渐显现;检测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全市系统投入资金837万元,新建实验室1个,新增29个产品、37个参数检测能力,基本覆盖区域主导产业,检测服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明显增强,年检测批量增长10%;质量竞争实力逐步增强。建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6个,研发新产品161个、高新及专利技术412项,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扶持单体品牌与创建区域品牌并重,单体品牌及质量奖项新增44个,区域品牌新增3个,品牌建设及受益对象由企业个体向产业群体延伸,品牌集群效应明显提升,提升了“徐州制造”的含金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