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日历即将翻过,盘点铜山现代农业的成长,“精彩纷呈”是最恰当的描述。
这一年,铜山作为江苏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土地规模经营上实践的股田制模式,取得了“一举七得”的成效,被《农民日报》和《中国国土资源报》两家中央级主流媒体在头版头条位置予以报道。
这一年,铜山在全国率先出台家庭农场扶持政策,试水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合作,192个家庭农场实现了从小规模粗放型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集约化家庭经营转变,“铜山经验”在全省推广。
这一年,铜山把3G物联网系统引进农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和气象系统等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实现了精确种田,让“鼠标轻轻点,管理不出屋”的梦想变成现实。
这一年,铜山实践田园变成花园的理念,建设观光采摘园、休闲农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示范园区180多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综合经济收入20亿元,“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桂冠花落铜山……
这一年,铜山农业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溯本求源,但见“创新”两个字。
30多年前实行的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大包干,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时空的变化,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已经进入效率和效益均非常低下的困境,种田已经成为广大农民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鸡肋”……
当旧的制度逐渐不适应时,就呼唤新的制度来代替。铜山通过广泛调查研究,认为改革土地制度,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区委农工办选择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跃进村和马楼村作为股田制试点,两村1400户农民自愿拿出5000亩土地入股集体经济组织。
所谓“股田制”,就是在不改变农村耕地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农民自愿将耕地作为股权,由村集体组织进行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民凭借土地股权分得红利的经营方式。
在推行股田制过程中,铜山为了托底农民利益,选择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入股形式控股,既保证了基础设施投入,又为一旦欠收作了担保。合同明确:在确保每年每亩1000斤谷物的前提下,农业补贴仍归农民所有,年终再根据经营情况,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入股农户按3∶3∶4分配红利。对不种田农民,铜山还免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积极搭建再就业平台。
农民既然成了“股民”,那他们在生产、经营、监督上“话语权”的大小也是其利益的具体体现。在区农工办的监督规范下,这两个村从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村民中选出股田制监事会,代表股民诉求,监督规范运行。
新机制换来新收获,今年秋季,跃进村水稻亩产1226斤,马楼村水稻亩产1316斤,高于全区去年水稻的平均亩产。而优良品种统一调度、农资产品统一招标,育秧流水线统一作业、精播技术统一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统防统治,综合下来,每亩每年成本下降近300元。
现在,跃进村约有3000名青壮年劳动力在外打工,工资都在80元/天以上。股田制前,这些人一年两季都要回家。
忙收种,如今全村仅此一项可以增收1200万元。
“股田制”激活农村一池春水
“远程监控与室内可视系统连接成功,切入画面!”初冬的一天上午,随着铜山区盐湖农场党工委书记王思新发出指令,沿湖农场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的视频墙上,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尽收眼底。
经过一年的建设,这套粮食丰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在铜山成功运行,这也标志着铜山的粮食生产由传统的模式化和规范化,向着定量化和智能化迈出了一大步。
何谓“精确种田”?就是把种田简单化、“傻瓜化”。通过电子系统,耕地、播种、撒药、施肥,户外大屏上都会实时提醒,摆脱了以往看天看地种庄稼的传统种田模式。如今,江苏省农科院、南农大等单位的一批专家已和铜山签约,开展实时指导。
近年来,铜山区把加强技术的实用性研究和大规模推广作为农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在蔬菜领域主要研究推广了标准日光温室构型及配套栽培技术、工厂化育苗两项核心技术。具有铜山特色的“铜山标准日光温室构型及配套栽培技术”,近3年累计推广该类型日光温室6万余亩,实现产值16.8亿元,纯收入11.2亿元。
以前,铜山菜农的菜苗都是一家一户自育自种,品种多而杂,苗种质量也没法保证。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铜山先后建立起“棠张镇夏湖蔬菜种苗繁育中心”、“张集镇二陈蔬菜育苗中心”等6家工厂化育苗基地,每年可出产商品苗4亿棵。做到了重点园区实现80%集中育苗,80%的生产基地实现集中育苗。通过工厂化育苗,先后推广应用新品种200余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8.1%。
除了加大对先进设施的研发和良种的培育,铜山区还瞄准科技前沿,加大对农业关键环节、重大技术的攻关力度,抢占产业发展的高端。徐村与南京农业大学的3位教授合作建立了徐村食用菌科研工作站及研发中心,努力寻找环保、节能、高效的新材料,研究降低成本的新工艺,培育质优价廉的新产品。
高新科技在铜山农业生产管理中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今年,铜山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精确种田”成为现代农业新理念
今年初,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示2012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全省一共两家,铜山榜上有名。
古黄河东西蜿蜒,微山湖波光潋滟,吕梁山连绵起伏,拔剑泉长流不息……深厚的历史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是铜山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富矿”。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蓝天繁星闪烁,让腐朽化为神奇?按田园变为花园的规划理念,铜山结合资源禀赋,确定了“一带串三心、银珠满玉盘”发展格局。“一带”即故黄河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带;“三心”即吕梁山休闲度假旅游核心区、微山湖休闲渔业乡村旅游核心区、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核心区。“银珠满玉盘”即在全区范围内按照特色化原则,因地制宜布局数量较多的观光园、采摘园、生态园、休闲度假区、乡村旅游接待示范户、家庭旅馆、农家乐餐饮场所、休闲农庄等。
去年以来,铜山区用于发展休闲农业的专项经费达1000余万元,对优秀休闲农业项目予以奖补,对验收合格的休闲农庄示范村、观光园和农家乐表彰授牌。仅微山湖生态观光园、吕梁风景区园艺园等10个项目,就投入3亿元,做大了规模,做出了亮点。
石山钟灵毓秀,悬水渔歌唱晚。地处吕梁山区的倪园村,三面环山,一面傍湖,生态优美,历史久远。过去,因地理偏僻,加上人均纯收入多年在全区末游徘徊,不少群众争相外迁。通过环境整治,荣获“第二界江苏省最美乡村”称号,观光农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休闲农业的“精致”要求,带动铜山农业的绿色无公害化发展,目前,全区“三品”农业认证品牌达707个,在全国叫响绿色农产品“铜山造”。
铜山还通过参加农展会、旅博会,参与魅力休闲乡村、绿色名镇等评比活动,营造“明星”效应,涌现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4个、“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2个、市“优秀农家乐”专业村9个、区级优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0个。
美丽产业擎起农民增收新支柱
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铜山高度重视规划航标的引领作用。围绕“统筹兼顾、核心突破、梯次推进”的发展战略,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单位,精心编制了《江苏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建设规划》、《江苏铜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总体规划》和《中国农科院铜山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详细规划》等重要规划,全面描绘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新蓝图。
为把规划落到实处,铜山成立专门建设机构,连续出台了《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资金补助办法》、《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扶持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每年安排的奖补资金都在5000万元以上。
财政奖补资金如同酵母,既推动了农业规模化和园区化发展,又优化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环境。目前,铜山国家级农业示范区“一区两翼、十园、十大基地、六大体系”的规划布局已初现雏形,并先后建成沿湖农场优质粮食产业园、汉王国际鲜花园、三堡台上草莓采摘园、四堡瑞克斯旺农业科技园、棠张铜台农业合作创业园、张集维维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和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等一批大规模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业科技的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提供了强大载体。
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领农民增收的龙头。目前,4家“国”字头、4家“省”字头、71家市县级,铜山7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有效解决了农副产品的流通销售又实现加工增值,串起田间、车间、市场大链条,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海神针”。今年这些“龙头”销售收入可望超过300亿,带动农户30多万户。
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营销模式,铜山农业生产专业化和经营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全区“三大合作”组织超千家,会员达16万户。其中,200余家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建立了订单生产或定向收购关系,156家合作社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60多家合作社与各类超市建立了对接关系,80%以上的设施蔬菜通过各类市场主体、农民合作组织销往全国各地。
实践证明,创新就是生产力。在遭受多种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铜山粮食生产如期实现“十连增”目标;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2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7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370万吨,总产值65亿元,总效益45亿元;食用菌总投料量2.6亿公斤,总产量38万吨,总产值10亿元,总效益6亿元。农民人均来自高效设施农业的收入为3660元,占了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顶层设计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