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琳华
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以3.7%的国土面积、2.25亿的人口总量,创造了接近全国1/4的GDP。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三大城市群带和世界六大城市群带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既是党和国家面向新时代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人口、土地、资本、科技创新等生产要素将得到更有效利用,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承载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效率也将进一步提升,高房价、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现代城市病也将得到长足缓解。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对于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强劲增长极和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均具有重大意义。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核心在于“高质量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有别于粗放发展和低水平竞争,它更加提倡区域发展合作和高水平竞争。可以预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相互配合,将在未来数十年重新塑造中国空间发展格局,推动世界经济到达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并成为人类文明生活的示范区域。根据长三角一体化的规划目标,到2035年,长三角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将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江苏作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江苏全方位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既将有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将进一步拓展江苏发展空间、促进新江苏建设。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发展历史悠久,区位战略意义显著。作为江苏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和华东重要交通枢纽,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与地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徐州、衢州、安庆、阜阳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此外,由于江苏发展历史上存在的南中北的梯度发展差距,徐州发展、江苏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将相互促进。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是徐州和江苏的重大发展契机,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徐州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突出人才战略,促进徐州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
近年来,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已经成为多方共识,各大城市抢人大战此起彼伏。各大城市纷纷给出了相应的人才标准和各类优待条件,以吸引其它城市人才的流入。如果在人才竞争中落后于其它城市,就会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被边缘化。徐州也是江苏的科教大市,具备相对较好的人才资源。在未来的过剩经济时代,生产与创新活动都将向主要最终消费地也就是人口大市聚集,人口优势也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竞争优势之一。徐州作为江苏人口第一大市,2019年常住人口达到882.56万,具有较强的人口优势。通过错位竞争提升徐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人才吸引力,以优惠条件吸引各类人才加入徐州发展,是徐州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方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拓展就业机会、留住本地人才、引导外流人口返乡就业创业,可以充分发挥徐州人口大市优势,将人口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开放落户限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人的城镇化水平,可以促进人口人才向徐州聚集。
通过轨道交通一体化战略,提升徐州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徐州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京沪、陇海两大干线铁路于徐州相交,连霍、京福、京沪等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线也在徐州交会,是华东交通要道、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的加快建设与互联互通是其重要内容。随着未来城市群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以徐州为区域中心的都市圈同城化便捷通勤有望实现。在即将到来的智能驾驶时代,以城市群轨道交通中心地位为依托,配合机场立体交通,徐州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共享,可以进一步形成以徐州为区域中心的优质生产生活都市圈。
发挥比较优势,将徐州打造成重要的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促进科技成果的异地转化也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方面。徐州作为科教名城,整体教育实力在江苏省内仅次于南京。徐州全日制学校、在校大学生、专职院士、大学生创业园、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均位居江苏省第二位。同时,徐州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2020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19.77亿元。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契机,利用徐州的交通区位优势、科教优势和空间优势,将徐州打造成为重要的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这需要完善科技创新成果异地转化的激励机制与政策扶持机制,打通科技创新跨地转化通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推动长三角高新科技成果向徐州转化;建立创新成果转移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的跨区域合作与利益共享。
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与升级换代契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提升,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正在进行中。江苏北部作为长三角的北翼,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是上海等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首选区域之一。同时,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兴起,新一代的高新产业轮廓也已经浮出水面。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建设方案,要求以徐州市全境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通过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与升级换代两大产业发展历史机遇,徐州可以实现产业发展的跳跃。徐州应大力促进新兴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高质量产业转移;提前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等面向未来产业,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数字长三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也包含了数字长三角战略。徐州可以积极参与数字长三角建设,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徐州智慧城市的发展。徐州可以推进5G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共同完善数字长三角架构;围绕城市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等领域,建设城市大脑,推进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通过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业化服务,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共同提升信息化协同水平;推动电商等优势产业智慧升级,培育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生态。
(邹琳华,中国社科院竞争力模拟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组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