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五大转变绘就壮美画卷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新闻提示

2011年既是徐州市老工业基地三年振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徐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以“三重一大”引领全局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徐州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改革开放迸发新活力,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产业层次由低变高,城市功能由弱变强,生态环境由灰变绿,人民生活由宜居变乐居”的五大转变,绘就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壮美画卷。

徐州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中全面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秦建莉 郝锴

■由“小”到“大”实力说话

2011年,徐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51.65亿元,较上年增长13.5%,居全省第一;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8.42亿元,增长43.3%,居全省第二,首次迈进全国“双三”城市行列。

过去的一年,徐州市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城建和民生实事项目以及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等“三重一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坚持发展思路项目化、具体化,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连续6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一年,固定资产投资达2200.99亿元,较上年增长22.2%;工业投资达1216.22亿元,增长21.6%;全年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增长44.7%,出口总额增长58.1%,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24个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值,总体达标率为96.3%,其中五大核心指标全部超过省定目标值,成为苏北第一个以市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城市。

■由“低”到“高”产业振兴

2011年,徐工集团全年完成出口创汇10.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产品出口至全球147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增加35个,海外办事处发展到15个。

徐州市深入实施产业升级“四大行动计划”,着力发展好传统主导产业、承接好梯次转移产业、培育好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同台竞争好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商贸物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全部超千亿,煤盐化工、物流成为两个新的千亿元产业,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产业发展三年目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88.5%;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854.9亿元,增长115.9%。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440亿元,增长14.5%,增幅居全省第一。徐工集团营业收入超过800亿元,居全球同行业第七、国内第一;中能硅业多晶硅产能跃居世界第一。去年,全市新增超百亿元工业企业3家、超百亿元服务业企业2家,全市超百亿元企业总数达9家。

■由“弱”到“强”中心崛起

徐州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把中心城市地位作为发展的最大优势,徐州集中力量打造区域性产业、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旅游、金融、文化“八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9月,徐州市调整了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行政区域面积达3037.3平方公里,总人口306.4万人,使徐州市区行政区域从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3位,面积和人口分别达到调整前的2.6倍和1.7倍,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夯实了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基础。

以铜山撤县设区为契机,徐州高起点编制3000平方公里市区总体规划,老城区、新城区、高铁生态商务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五大样板联动发展,铜山、贾汪融入主城区步伐不断加快,特大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按照“精心、精细、精致、精品”的建设原则,188项年度城建重点工程顺利推进,高铁生态商务区一期、音乐厅、三环南路绿化提升、中山路淮海路省级示范路等标志性工程建成竣工,奥体中心、三环东路高架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大城管”体制和网格化、数字化城管体系逐步健全,对城市建筑色彩、立面、管线、轮廓等规划建设的细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由“灰”到“绿”生态立市

2011年3月3日,铜山区伊庄镇户套村的成山绿化现场热火朝天。徐州市“二次进军荒山”行动计划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市城乡居民积极投身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进一步推进荒山绿化。2011年5月24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决定授予徐州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把最好的山水自然资源最大程度地让给全体市民”。近年来,徐州顺应群众求变求绿的强烈期盼,加快实施显山露水、进军荒山、精品园林、还绿于民等生态绿化工程,山清水秀、北雄南秀的城市生态形象日益彰显。高标准建设和改造了云龙湖、云龙公园、云龙山、彭祖名人园、奎山公园等一批一流精品园林,并免费向市民开放。石头上种出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1.45%、居全省第一,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考核评估。积极开展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采石宕口的生态治理,建成九里湖公园、潘安湖湿地公园、珠山宕口公园等一批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加快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步伐,完成城市北区67个小码头搬迁,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5天,功能区内三类以上水体占64%。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有效改变了区域气候。有专家形象地称,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徐州的气候相当于“南迁八百里”。

■由“宜居”到“乐居”百姓欢喜

2011年,徐州市为民所办9大类56项实事全面完成,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6%和19.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创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成主城区408万平方米棚户区一期改造。

徐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创造顺心舒心的生活,努力推动徐州由宜居城市向乐居城市转变。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积极拓展创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之间的差距。着力办好民生实事,重点围绕老百姓关注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热点难点问题,办好“粮袋子”、“菜篮子”、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出行畅通等一批好事实事,打造便民早餐店、公共自行车、消费“一卡通”、办事“零障碍”等一批民生亮点。实施“舞动汉风”为主题的文化强市建设工程,努力将“汉风”打造成与“吴韵”比肩而立的江苏文化品牌,成为最具徐州特色的城市形象名片。着力促进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扎实推进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两快两带三先”新的起点

2012年,徐州市将全面落实快增长、快转型、快发展的关键举措,力争实现经济社会民生总量指标进位、速度指标领先、质量指标提升,确保全市GDP超40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超400亿元,跻身“双四”城市行列。

当前,徐州已经步入加速崛起的快车道,积蓄了跨越发展的巨大能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省委、省政府对徐州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通过徐州加快发展带动苏北加快振兴、通过徐州加快全面小康步伐带动苏北小康建设进程,徐州要在全省科学发展中争先、在苏北跨越发展中领先、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中率先。新年伊始,徐州市按照省委的要求,牢固树立“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好”、着眼于“快”,确保徐州在全省科学发展中争先、在苏北跨越发展中领先、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中率先。

一幅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