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鲍丕勇 聂伟华 李琼琼 通讯员 蒯创
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
“空巢”老人老有所养,把“空巢”变“暖巢”?这是社会老龄化加剧后,各地都在探索求解的一道难题。
鼓楼区创新理念,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家政助老,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居家照料服务,走出了一条“居家养老社会化”的新模式———由政府出钱“埋单”,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聘请家政助老员,为“独居、高龄、困难”等“空巢”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大胆创新
引入外包
现代家庭的构成形式主要是“421”,即四个父母长辈、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老人和孩子要靠夫妇两人支撑,造成“空巢”老人愈来愈多。作为老城区的鼓楼又以“空巢”老人高龄、独居、孤寡等情况最为突出。
对此,鼓楼区区长王维峰认为: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政府更应重视老龄问题,带着责任用创新的思路去解决城市养老难题。
鼓楼区民政部门走访、调研后认为,新建老年公寓已“远水解不了近渴”,相对于“海量”的养老服务需求仅是“杯水车薪”,加上传统的“家观念”,以及家庭困难交不起进养老院费用……养老面临着诸多困难
“由政府出资购买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免费提供给辖区内的孤寡、独居和困难老人。”鼓楼区政府大胆创新,将外包模式引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
政府埋单
幸福敲门
2009年底,鼓楼区开始试水养老服务外包,80岁以上、收入在低保1.5倍以下(约666元)的空巢独居老人,每月可享受政府提供的价值150元、累计20小时的生活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助餐洗涤、助浴助行、代购代办、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8大类。
4月16日早上8时,在鼓楼区民馨园小区,徐州市爱帮社区服务中心家政助老员张进花,拎着菜准时来到85岁老人王刘氏家,利落地为老人洗衣、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心情舒畅的王刘氏老人告诉记者:“我现在可享福了!政府派来的‘保姆’细心照顾我,比亲人还亲呢!”
王刘氏老人的丈夫十多年前病故,自己一人生活。去年3月,老人因病卧床不起,日常生活无法自理。亲戚劝其去养老院,可怎么说她也不愿去。
张进花来到老人家里,为她推拿按摩﹑聊天解闷……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很快就好起来。
“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希望在家里养老———如果不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至少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对于自己不花钱,就有人上门照顾生活起居,陪自己聊天,是多数人未曾想到的。”鼓楼区民政局局长李从健介绍说。
目前,在鼓楼区像这样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已有303
位,服务方式不仅有生活照料服务,还有以问候、探访、心理疏导等方式施行的精神慰藉服务。
蝴蝶效应
破解难题
有人算过一笔账:在“外包”模式下,政府大约花75万元支付给民办专业机构,可为500名老年人解决养老难题,这就等于建起一个没有围墙的500张床位的养老福利机构。若按当前徐州地区的行情,建设福利机构每床位造价在15万元左右,需总投资约7500万元。而把这7500万元用于购买服务,可用100年。
由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导向,鼓楼区服务外包方式拉动了老年群体的养老消费,许多家有老人的居民纷纷慕名前来要求提供有偿服务。
两年多过去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的居家养老新方式在鼓楼平稳运行。平稳的背后,不仅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也有无数家政助老员默默的付出。
把老年人当作自家长辈,真情服务,奉献爱心,这是家政助老员上门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准则。徐州市爱帮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杨铁如是说。
“政府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市场化运作,通过多种方式,在养老对象增多的同时,服务人员也在增多,促使服务更加明确、规范,也带动了部分下岗职工等群体的就业”。
鼓楼区区长王维峰告诉记者,“通过服务外包,将养老工作市场化、社会化,可以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预约、定期、个性化服务,更方便于政府的监管。”
一条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有所养”之路,在鼓楼区越走越宽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