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攻坚克难求解“看病难、看病贵”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新闻提示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确定听取市政府关于全市医疗卫生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实施满意度测评。3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据此开展了一系列的视察调研活动,部分委员从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深化医卫改革、合理配置城乡医疗资源、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建议。现摘发如下。

深化医卫改革

造福万千百姓

市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

孙建军

就医看病是民生大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医卫部门顺应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围绕医院各项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新旧体制下潜在的一些矛盾也日益显现,如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农村基层医卫人才后继无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部分基层医院人员收入下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仍然要靠继续深化医卫改革,不断提高医卫惠民的能力和水平来解决。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医卫制度改革的推进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认真总结市肿瘤医院和睢宁县人民医院综合改革的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年递减公立医院的药占比,适当提高专科、专家诊疗费,控制过度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市中心医院分院、徐医附院分院建设速度和市立一院迁建速度,拓展市肿瘤医院发展空间,调整市区医疗资源空间布局,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满足我市城乡及周边地区群众对看病就医的需求。

二是加强基层医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医卫机构服务功能。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其对周边地区群众的就医向心力,有条件的中心镇也可建立相当于县级人民医院水平的地区性公立医院,争取再用三年的时间全部完成村级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同时在全市城乡实现基本药物全覆盖。

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解决基层人才队伍问题。一方面要按照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的要求,积极培育在国内、省内、淮海经济区的重点优势专科、学科、培育一批学术研究、临床实践方面的领军人才,形成以老带新,专全结合的梯级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充实提高基层医护人才队伍,重视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部分医卫人员实际收入下降而造成的人心不稳、人才流失和服务质量问题,要确保财政拨款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医卫人员(尤其是技术骨干)收入不降低,并与社会其他行业稳步增长,确保基层医卫人才队伍的稳定。要充分利用新沂卫校恢复办学的资源,建设新型医护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为村级卫生室定向培育实用型技术人才。

政府重视

多措并举

破解难题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施爱蓬

减轻群众医疗负担,破解“看病难”和“看病贵”难题,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责任,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对医疗卫生工作的专题询问十分必要,非常及时。

我认为,破解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难题,一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医疗机构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公共财政的资金投入。只有政府投入到位,才能保障好、维护好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改变目前“以药补医”的运作模式,遏制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二要大力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我市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内,已在全省率先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去年,我市共采购和使用基本药物9.96亿元,为群众减少药费支出3.7亿元,基本药物价格降幅达37.44%,可谓开局良好。今后应当巩固和发展这一成果,在各项财政补贴充分到位的基础上,将推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基层医疗机构,使其全部选择使用基本药物,真正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三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中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仍然存在,极少数医务人员吃拿回扣、开单提成、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医疗责任事故、商业贿赂以及对患者生冷硬推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群众很有意见。只有狠抓医德医风建设,才能重塑医疗卫生行业新形象,让老百姓满意放心。四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要出台政策,制定措施,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村卫生院、卫生室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师资的培养与考核;另一方面,要以优惠条件引进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人才,吸引和留住他们安心在基层工作,造福基层群众。

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工委主任

张跃进

三月中旬,我参加全市医疗卫生工作视察调研活动,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鼓楼区的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变化。该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门诊量只有28702人次,近年来,在徐州肿瘤医院的帮扶下,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设备全面更新,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门诊量逐年增加,2011年门诊量增加到128200人次,三年时间门诊量年增加近10万人次,人均门诊费用只有50多元,约为三级医院门诊费用的三分之一。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变化说明,只要家门口有个像样的医院,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大多不会舍近求远去大医院。因此,要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实现“双向转诊”,关键之一是提高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从总体上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还不够高,吸引力不强。因此,建议卫生主管部门,进一步提高“十五分钟健康圈”的建设质量,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真正形成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关系,做到小病不出社区。

二是新沂市唐店镇卫生院折射出的农村医技人员缺乏。新沂市唐店镇紧靠城区,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镇卫生院的医生多数来自卫生学校,年资高的医生仅有中级职称。院长介绍,去年分来一个医学院的三本学生,没干半年就走了。乡镇卫生院留不住高学历的人,主要原因是医生待遇低,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唐店镇尚且留不住人,远离城区的乡镇要留住高水平的医生更加困难。更令人忧虑的是,村医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据新沂市卫生部门介绍,村医队伍以中老年为主,基本没有年轻人,有的地方耄耋村医还要坐诊看病。希望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医技队伍建设问题,适当恢复开办一些卫生学校、培训班,加快乡村医技人员的培养,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妥善解决农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乡医经费补助,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等问题,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

着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时康健

多年来,我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在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上看,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依然是当前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如何破解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我认为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基层社区和广大农村,要科学布点,充实医技人员和医疗设备,力争建立起以县(区)为中心,以镇为枢纽,以村(社区)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多建一些非营利医院,发挥公益服务作用,平抑医药价格,保证普通百姓能够看得上和看得起病。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在医改中,要教育医技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严格考核,对那些工作水平低、职业道德差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停职待岗、末位淘汰,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不断提高其道德修养水平。

加大财政投入。要合理确定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制度,正确引导医疗卫生机构的营利倾向。如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重创收,走有偿服务的路,就不可避免地、顽固地出现“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政府可通过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补贴来控制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减轻患者费用负担。

大力培养医技人才。各类医科学院、卫生学校应当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加大基层适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一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稳步推进医疗改革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鄂云翔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新一轮看病贵看病难又浮出水面,亟需在运行中逐步解决,使之更趋完善。因此,建议:

各级政府按规定配足公共卫生人员,放宽医疗单位编制控制,加强人才培养。对乡镇卫生院在设备、技术人才配备上实行倾斜,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政府要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提供专项资金加快建设和改善基层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

加强督查考核,把督查考核作为推动医改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逐级督查、定期督查、随机抽查等制度,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到位,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分配机制。

各级药品监管和物价部门要把好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关口,加强药品生产企业及采购商的价格监管,同时继续积极推进医疗费用支付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行单病种限价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

进一步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等制度,使之与医改相协调,制定“一卡通”,实行网上直报,切实方便群众就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