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31日,国家农业部正式公布全国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沛县名列其中。这是沛县继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后,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的又一重大荣誉。
从“感觉农业”到“理性农业”,从“集市农业”到“超市农业”,从“资源农业”到“资本农业”,从“设施农业”到“设计农业”,沛县一直都在全国较早提出和实践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业态。沛县发展现代农业书写新篇,不仅在全国率先开展“设计农业”,更让人们看到农业设计的巨大作为和美好前景。
如今,沛县已成为全国县域最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拥有众多“桂冠”:全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外向型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试点县等,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设施农业先进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百强县第77位,中国产业百强县第24位。至2011年底,沛县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走在全省前列、位居苏中苏北排头、全市第一;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同比增长19.4%,全市领先。
2011年,沛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全部达标,在苏北以县为单位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文/本报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吕丕江
张庆来
李郁青
三个第一见证沛县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纳达尔”、“费德勒”、“菲尔普斯”……乍一听,还以为来到了奥运赛场,可它们真正的身份却是黄瓜、哈密瓜等蔬菜水果。这些另类果蔬就落户在沛县朱寨镇的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
沛县特色蔬菜按照外商和加工企业要求,引进适应不同季节生产的各类名优新品种,搭建设施大棚,采取提前、延后、反季节种植技术,巧打时间差。大棚蔬菜具有上市早、价格高的优势。记者近日来到朱寨采访,掀开一处蔬菜大棚的布帘,一股热浪混杂着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棚内,嫩绿的黄瓜、鲜红的番茄,一片生机勃勃。朱寨镇包村农技人员介绍,这个智能温室采用四膜覆盖,所以室温近30摄氏度,以育苗和培育新品种为主,每亩纯收入1万元以上。“我们这儿的农作物,都很有特色的。”他指着挂在墙上的图片说,“你看这个西瓜,含糖量比一般的品种高许多,可以达到15%,吃过了手上有黏腻腻的感觉。瓜皮很薄,只有三四毫米厚,却很有韧性,它的名字叫墨童,是从山东寿光引进的。”
近年来,沛县摸索出的农业产业化“三驾马车”模式: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使沛县农业产业化全面提档升级,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沛县生态肉鸭孵化、养殖、加工全国第一,特色蔬菜全省第一,优质稻米全市第一。通过三年的农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像朱寨这样的一大批现代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加工园、现代农业物流园、现代农业创业园和小康示范村在沛县拔地而起。农业发展“园区化”让沛县80%的耕地都姓“高”。截至去年底,沛县高效农业面积近9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八成,高效设施农业增幅全省最快,跃升为江苏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和耕地占比最高的县。
在水稻生产方面,沛县也全部实现无害化、粳稻化、优质化,其中无公害稻米36万亩、绿色稻米20万亩、有机稻米1万亩,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优质稻米产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集中、标准化生产加工的新格局,年加工能力100万吨以上。
200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肉鸭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强势推进,生态肉鸭产业一年起步,两年翻番,三年倍增,五年跨越。现在全县年孵化2.3亿羽、饲养1.7亿羽、加工2亿羽,被授予中国肉鸭之乡、省肉鸭产业基地称号,年产值80亿元以上。
产业园区化让沛县现代农业勇立潮头
价格低廉的玉米深加工成玉米油后,每瓶能卖二十几元;普通肉鸭分割成鸭舌、鸭心、鸭翅,再进行熟食加工后,身价暴涨数倍……沛县创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载体,创新招商举措,将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农业招商的“第一车间”,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作为农业招商的“第一基地”,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2011年,全县完成农业三资投入37.3亿元,其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农业招商实际引资额徐州市第一,取得了“三连冠”的好成绩。
工业生产讲究“集约效应”。沛县用这一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破解困扰并制约沛县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五散“瓶颈”:农户松散、土地零散、资金闲散、市场分散、组织软散。为此,沛县尝试在政府引导下成立土地股份合作、资金互助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等组织,加快了土地的流转,资源要素逐步向大户、专业户集中,走上集约经营之路。现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农产品营销协会已有1100多家。沛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朱寨龙飞鸭科技示范园、张寨万亩设施农业观光园、鹿楼万亩种养生态示范园、栖山万亩日光能温室示范园、大屯万亩草莓采摘观光园、胡寨草庙千亩长茄示范园等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以园带片、以片连线、规模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目前,沛县生态肉鸭产业,集聚了中国雨润、河南华英、广西桂柳等40余家龙头企业,形成了集种苗孵化、规模养殖、宰杀分割、熟食加工、羽绒加工、服饰寝具、饲料禽药于一体的产业体系;特色蔬菜产业集聚了台湾威利、浙江黄岩、江苏海企等30余家骨干企业,形成了集采后分级、冷贮、包装、保鲜、速冻、脱水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优质稻米产业,集聚了微山湖米业、春光米业等86家龙头企业,形成了集规模生产、稻米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全县现已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11家,其中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5家。仅在县城西部,就聚集着农产品加工企业82家,这里也因此被评为省内惟一的“江苏绿色食品产业园”和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有了规模,有了产品,品牌建设随之跟上。目前,沛县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36个、绿色食品44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1个。“龙飞”牌肉鸭、“草庙”牌长茄、“禧之源”牌牛蒡等产品,荣获徐州市名牌农产品称号;“沛县狗肉”荣获国家地理名牌标志。
争当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排头兵
2011年4月20日,沛县县委书记冯兴振在中共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作了“在转型升级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言,响亮提出了“奋力争当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的目标。今年1月底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后,沛县更是作出了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在苏北第一家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目前,沛县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全省领先,生态肉鸭孵化、养殖、加工全国第一,是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基地县、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
如何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沛县县委书记冯兴振说,未来五年,沛县将继续坚持集约集聚规模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化理念引领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内涵转型升级;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发展,推动农业增长动力转型升级;坚持统筹城乡带动发展,推动农业服务方式转型升级,进而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把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作为突破口,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由一产向“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发展,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实践农村改革二次飞跃,力争全省第一批、苏北第一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动农业增长动力转型,就要坚持科技强农,完善上连市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下连基地、企业和农户的科技服务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就要坚持人才助农,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南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联系,着力建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就要坚持品牌兴农,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打造全国知名的食品安全和品牌农产品基地,提高品牌农业占有率。
记者了解到,按照示范区建设规划,从今年开始,沛县将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积极整合现有支农投资,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培育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农技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通过开展“百家部门连农村、千名干部进农田、十万大棚富农民、亿元资金扶农业”活动,探索建立村企联建、机关园区结对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合力。
通讯员 刘扬 赵传龙 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