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闪光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文/本报记者 郑敏芝 刘苏 图/本报记者 仲冬竹

在希望的田野上闪光

在许多人眼里,与80后划等号的是“物质化”、“重视自我”、“拒绝崇高”等标签化的词语。可当你真正走近我市一群80后村官时,你会发现这些词语是如此的不确切。这些80后的村官们并不完美,也有苦恼和迷茫,但他们把青春与祖国、时代、农村联系在一起,如此自然地表达出一种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让我们走近这群80后村官,感受他们寄情田野的闪光青春。

舍弃梦想

不悔选择

小时候,李跃就有一个梦想:做一名记者,一名摄影记者,一名战地摄影记者。

2005年,李跃如愿以偿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摄影专业。在校期间,他担任过班级学习委员、校报摄影记者、时代图片社签约摄影记者……这些履历表上的闪光点让他距儿时的梦想如此之近。

毕业前夕适逢新华日报招聘记者,过五关、斩六将,李跃一路闯进了最后的面试环节。就在这时,李跃得知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选聘5010名大学生村官到村(社区)任职的消息,他既激动又兴奋:虽然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但李跃对于农村的了解算得上比较深入。大一暑期,他便参加“河南行”社会实践活动,那是李跃第一次以探究的眼光“零距离”接触农村,深入走访河南商县3个自然村,半个月吃住在村,真切感受到什么是“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空穴老人”;大三暑假,李跃又带头发起了“黄河行”活动,45天,他与同学单车骑行5000多公里,从山东东营到青海湖,途经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甘肃、宁夏、青海等八省区。一路上,农村和城市的巨大落差让李跃深为触动,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而在优秀大学生村官走进南京师范大学活动中,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创业富民,吃苦遭怨不改本色的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他。在听过优秀大学生村官报告会的次日一早,李跃便在网上报名参加了江苏省大学生村官考试。几天后,新华日报人事部来电。电话那头,工作人员高兴地告诉李跃面试的具体时间,电话这头,李跃平静地答复工作人员,他决定放弃新华日报的面试,因为在同一天他还要参加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面试。新华日报不想放弃这么优秀的人才,又打来电话,希望他慎重考虑。

几经思量,李跃仍选择扎根农村。当理想照进现实,当个人面对社会,李跃选择了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在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

现在的李跃已是沛县张寨镇司楼村党支部副书记,他种植特色果蔬的“绿卿农场”项目已叫响沛县,成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

肩挑万难

只为富民

初见虞根华,你很难把眼前这个憨厚的小伙子和沛县千亩设施草莓基地联系到一起。原因很简单:一是他并非本地人,来到沛县只有几年时间;二是草莓在当地属稀罕物,种植户稀少,用大棚种植草莓更是少见。而他,一个刚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又是如何翻越“篱笆”,建起沛县千亩设施草莓基地的呢?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虞根华,老家在安徽安庆,父母都在事业单位工作,本希望他在当地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虞根华意志坚定地选择当一名大学生村官,并且是到苏北最偏远的农村——石大屯村任职。

任职一方,就要富裕一方,虞根华将目标瞄准了草莓养殖。第一年,他种的是露天草莓,因为天气、灌溉、排水条件的限制,差点儿颗粒无收,村民们怨声一片,纷纷表示明年不再种草莓,改种大豆或其他农作物。

为此,虞根华先后到句容、临沂、商丘等地调研学习,在调查农户、走访草莓经纪人和技术人员后,虞根华写就调查报告,并通过本地市场分析,起草了石大屯村产业结构调整策划报告。“按传统种植,一亩大豆的产量不足500斤,而种植大棚草莓,亩产将有3000多斤,这能给村民们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经过考察调研,虞根华决定率先示范,带头种植大棚草莓。

2009年,沛县设立3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资金,用于大学生村官创业

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虞根华申请贴息贷款11万元,联合6名大学生村官建了10个大棚,种植15亩草莓,结束了沛县草莓种植的“无棚”历史。

创业之艰,殊难预料。谁也没料到,刚有了政策扶持,虞根华第一批栽种的8万株草莓苗却在一周后死掉两万株。专家现场调查后解释说:“幼苗插得过深,导致淤心,因此大片死亡。”成功看起来遥遥无期,但是虞根华没有因为“篱笆”的阻隔,轻易放弃“草莓”的甜美。他把失败当作成功的宝贵经验,重整旗鼓,继续干下去。这时,家人、村民、上级部门都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和帮助:家人给他寄来两万元当作创业基金;村民见虞根华马不停蹄地找专家、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草莓种植技术,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子,踏破了多少家门槛,也不禁跃跃欲试地跟着虞根华种植起大棚草莓。

“他是大学生,有知识、信息多,看着他和几个村干部都种,我才敢试一下。”部队转业的村民姚联合说。在村里,很多村民抱着像他一样的想法,试着种起了草莓。

当年10月中下旬,虞根华又带了17名村民,前往商丘、临沂等地考察当地草莓种植情况。随后,他从临沂引进草莓苗,通过机井灌溉,在3天之内全部下地,后又从徐州、商丘、丹东等地,先后引进4个品种共180多万棵草莓苗。11月1日,石大屯村与某大棚制作公司签署合同,投资兴建起210万元的高效大棚。如今投资种植草莓的村民,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而更多的村民则纷纷加入种植草莓的行列。

富口袋

也要富“脑袋”

“一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九个月赌钱”的现象在农村并不鲜见,文化建设落后、文娱活动缺乏是主因。而随着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文化建设也成为他们施展才干的大舞台。

在新沂农村,一间间农家书屋,成为村民“加油充电”的场所;一场场广场文化活动,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大餐;一台台文艺下乡演出,赢得了百姓的喝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文化的滋养,而这,与大学生村官的实干是分不开的。

2011年10月,新沂市大学生村官苗中元、陈娜等文艺骨干提出了组建大学生村官艺术团的构想,旨在“展现村官风采,讴歌时代精神,繁荣乡村文化”。首批报名的46名大学生村官,按照各自特长分为歌唱、舞蹈、曲艺和小品四个小组。一个月后,新沂市“花样年华”大学生村官艺术团镇村行演出在时集镇中心街举行,近千名群众驻足观看。此次镇村行演出,大学生村官艺术团和新沂市歌舞剧团、柳琴剧团合作,专门加入地方小戏,让村民在时尚与传统之中领略到文化的魅力;新沂市新安镇新北村的广播节目《新北之声》由村委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金杨于去年7月创办,内容的采写、编辑和播音工作全部由她独立完成。这档节目每期半小时,每周一和周四播放,如今,端着小板凳,在自家门口听着“小喇叭”已成为村民们每日的休闲活动之一;体育专业毕业的翟大迪利用专业特长,在村里搞起了体育俱乐部,两年来,他先后培训1000多人,让村民在闲暇之余,多了一项文化活动。

而在新沂市委组织部引导下,“花样年华——新沂市大学生村官网”也已诞生。这个由新沂市委组织部和新沂大学生村官共同管理和维护的网站,设有政策新闻、村官风采、创业讲堂、在线商城、魅力镇村、村官广场等专栏,同时开设创业风采、多彩生活、村官日志、产品在线、供需信息等论坛,现有注册会员600余人,访问总量达100多万人次,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寻找商机、寻求帮助的又一“阵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