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王枚 骆耀明 图/本报记者 李明 陈艳
不离土
不离乡
一户一棚奔小康
放眼徐州的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增强农村繁荣和谐的加速器。2011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20.21万亩,累计达到156.21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17.89%,高出全省6个百分点,设施农业新增面积、总面积和耕地占比,继续保持全省第一。2011年设施农业亩均效益1.12万元,总效益175亿元,重点乡镇设施农业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额在3000元以上,带动农户60万户以上,吸纳农村劳动力80万人,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民收入中稳定而有效的增长点。
目前,全市已形成环城区40万亩设施蔬菜、黄河故道沿线50万亩设施瓜果菜、东部沿陇海线40万亩设施瓜菜、西北部30万亩设施瓜菜四大产业基地。其中5000到10000亩规模连片基地40多个。辣椒村、黄瓜村、番茄村、草莓村、葡萄村、西瓜村……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设施农业专业村、专业镇逐年增加。
2011年,全市钢架大棚亩均效益达到9298元,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19791元,分别为露地栽培的5倍和10倍。沛县胡寨镇草庙村、睢宁县魏集镇徐场村等,由过去的扶贫村变成小康村,农民实现了“不离土,不离乡,一户一棚奔小康”。
徐州还突出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全市涌现出一批以花卉、鲜果为发展主体,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农业体验、生态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设施农业示范园,推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第一产业向无边界产业转化,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新趋向、新领地、新亮点。
夺丰收
创高产
粮食生产八连增
2011年的徐州粮食生产,是遭遇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也是各级对粮食生产最为重视的一年,更是灾年夺丰收和高产创建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
这一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达到“三个突破”:粮食总产突破45亿公斤大关,达到45.7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52亿公斤;水稻单产突破550公斤,达到554.5公斤,比上年增加13.1公斤;玉米单产突破400公斤,达到405.1公斤,比上年增加29.7公斤。
粮食持续增产,离不开科技创新。为推广高产创建技术,徐州重点抓好“一推四普及”关键技术措施落实。选用推广烟农19、徐麦30、百农AK58小麦,中稻1号、连粳7号、连粳6号水稻,苏玉20、浚单26玉米等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普及应用水稻机插、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小麦机械匀播、玉米机械免耕条播、病虫草综合防除、综合抗灾减灾等技术。
一直以来,徐州把开展“五有五统一”专业化服务作为高产增效创建工作的重点,通过高产创建专业化托管服务,组建一批机插、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全市农业专业化服务进程,带动了水稻机插秧、玉米机条播、病虫综合防治等高产创建集成技术的推广。坚持依靠科技、持续创新,为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建设
大投入
水利润农保丰收
按照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多年来,徐州水利坚持大投入、大发展、大建设,积极开展水利建设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难题。“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水利总投资71.67亿元,为“十五”期间的2.5倍,为推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特别是2011年以来,徐州市水利局突出“三重一大”项目建设,突出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市级完成各类建设投资21亿元,其中,完成农村水利投资8.5亿元,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完成计划任务的110.7%,疏浚县乡河道303条,整治行政村514个;扎实推进河长制管理,保证河道清洁畅通;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51.21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1.95亿元,使水利水务呈现出保障有力、发展加快、管理加强的良好态势。
针对去年我市遭遇的60年一遇四季连旱,积极向省防指和流域机构汇报协调,翻引境外水9.3亿立方米,市县累计翻水27亿立方米,保证了粮食丰收。
大种植
大耕作
机械化程度超过82%
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生产机械化。近年来,徐州加大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发展水稻种植和玉米生产机械化,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2%以上。
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新增插秧机1524台,其中新增乘坐式插秧机390台,是历年总和的1.5倍,水稻机插率达到51%,机插水稻平均亩产达598公斤,比手栽高34公斤,比直播高173公斤。每逢水稻插秧季节,机插服务组织和机插秧大户在广袤田野上辛勤劳作,新沂市还在苏北率先实现水稻种植基本机械化。
玉米生产机械化有新突破。徐州探索出适宜玉米板茬播种—玉米机收—秸秆机械化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技术模式。玉米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65%和53%,较上年分别提高21和25个百分点。其中,丰县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玉米生产机械化,荣获“江苏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第一县”称号。
同时,为实现生态化种植,大力推进秸秆还田机械化,并加大秸秆还田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步伐,明确秸秆机械化还田重点区域、技术路线和保障措施,制定了小麦水旱田秸秆还田、水稻秸秆还田和玉米秸秆还田等不同形式的技术路线。
更为可喜的是,徐州各地积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切实让惠农政策推进农业生产。近年来,在中央农机购置资金连年增加的同时,徐州地方各级加大农机购置惠农力度,提高农民购买农机积极性,有力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仅2011年,全市农民和各级服务组织就直接享受中央及省级财政补贴1.5亿余元,办理补贴机具5.7万余台,受益农户和服务组织3万余户,拉动农民直接投资4.5亿余元。
聚资源
推技术
农业开发促增收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题,“十一五”以来,徐州市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任务,以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为主攻方向,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推广、应用力度,整合资源、聚合项目、聚拢资金,进行统筹协调和科学规划,达到集中投入、规模开发、严格管理、精细实施的效果。累计完成投资21.7余亿元,建设了一批高效农产品基地,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全市农业提档升级,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全市近年来共改造中低产田近200万亩,平均年治理面积超过30万亩。据统计,2010-2011年,全市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897.5万元,项目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8.28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3.52万亩。同时,还扶持105个龙头企业,其中4个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20多个成为省级龙头企业。
农业资源开发部门还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到项目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仅2011年度,就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引进推广新品种50多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30多项,技术培训农民40975人次。
有规划
村示范
农村建起新家园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徐州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编制“千村规划”,开展“百村示范”工程和“五杯”竞赛活动,并以“三清三创”为突破口,先后完成了全市114个镇的镇村布局规划、30个中心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4639个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10多个专项规划,2008年即在全市实现镇村建设规划的全覆盖。
“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干道亮化、环境美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是徐州市提出的“六化”要求。自2005年起,全市农村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创建文明示范户、生态示范村、卫生示范镇”为主题的“三清三创”环境整治活动,建成8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极大改善了农村面貌。
此外,全市还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起,大力实施农村实事工程,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8000余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班车;投资近亿元解决了5万留守儿童食宿问题;115个镇级文化站全部实现对外开放;解决270余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全市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新农保参保人员达到216万人;基本实现99.19万人和21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面脱贫。
绿荒山
植森林
青山绿水天更蓝
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是徐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上下围绕“建设生态大市,打造产业强市”这一中心,林业工作进入到发展速度最快、资金投入最多、建设效果最好阶段。
2007年,徐州市提出“青山、绿水、蓝天工程”,加大对市区周边山区的绿化力度,三年时间完成三环路以内2.5万亩荒山绿化任务,主城区内72座石质荒山全部按生态风景林标准完成森林植被恢复,市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010年,市委、市政府又启动实施“第二次进军荒山”行动,创造了“石头上种出森林城市”的奇迹,让绿色覆盖全市每一座秃山。在2010-2011年的两年时间内,全市共完成荒山绿化4.5万亩,栽植各类乔木480万株,其中吕梁风景区、大洞山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地区,完成造林2.6万亩,栽植乔木290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
荒山造林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目前,全市森林面积5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4%,高于全省十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2011年,林业社会总产值达327亿元,造林绿化工作连续7年被省林业局授予特等奖或一等奖,先后获得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等荣誉称号。
送戏曲
送书籍
“舞动汉风”乐乡间
把6000年文化积淀变成新世纪文化自觉,让“汉风”成为徐州的文化符号、“舞动汉风”成为丰富城乡生活的文化品牌,是徐州市“文化惠民”的又一新举措。
近年来,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徐州市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文化领先,掀起农村文化建设新高潮,并做到“五个纳入”: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全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总体目标,形成了面向广大群众的市、县、镇、村四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多彩。积极开展“家有百册书、村有千册书、镇有万册书”的“百千万”知识工程,认真抓好“百部电影送千村、百场戏曲惠农民、百台晚会联城乡、百册图书藏农家、百村比武强身体”的“五百”惠民工程。以市带县、县带镇、镇带村的模式,举办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各类大赛、广场文化活动,带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形成了政府花钱、社会赞助与农民自办文化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农村文化活动亮点纷呈,有效促进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