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徐电公司“上大压小”2台1000MW机组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徐电宣 摄影 刘成
[困局]
云起云落
风云之志从未放弃
如果将历史的时针拨回到徐州发电厂成立之初,就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徐电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1975年11月23日,徐电第一次创业的序幕拉开,在
“先生产、后生活”背景下,600余名第一代徐电人和电建工人们一道进入机组建设现场,他们睡大通铺、吃大锅饭、住茅草房、喝苦碱水,大干快上,披星戴月,1977年12月11日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
继第一台机组发电后,徐电又陆续建设3台125MW和4台200MW发电机组,到1987年11月8日国产机组全部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30万千瓦,隶属于江苏省电力公司,是江苏省第二座百万千瓦以上电厂,一年发电量相当于1949年全国43亿度发电量的两倍,一跃成为全国第三大火力发电厂,被誉为“淮海明珠”。1997年又获得全国首批“双达标”企业称号,安全记录位列全国同类发电企业之首,成为国家一流火力发电厂。
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后,徐电进入了留网待出售状态,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五年四次易主,与全国飞速发展的电力建设相比,漫长的等待严重影响了徐电发展。员工们忧心如焚,徐电深陷困境。
危机也是机遇。在徐电人庆祝建厂30周年前夕,徐电迎来了对自己命运的抉择,在定夺接收企业时,35名职工代表团组长参加投票会,经过慎重考虑,以34:1的高票选择了神华集团。
2007年12月23日,国家电监会在北京举行了647万千瓦发电资产相关电厂生产责任及管理权转移协议签署仪式。在此次签字仪式上,明确规定将徐州发电厂整体转移给神华集团。
五年的等待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憧憬变为了现实,有了“家”的徐电人心中升腾起对未来的启盼……
[突破]
东风乍起
“二次创业”再扬航帆
2008年可称为徐电“二次创业元年”。1月3日,当苏北大地还在冬寒料峭之际,徐州发电公司已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新一轮改革的春天。
为了给徐电谱写真实美好的“二次创业”蓝图,这一天,国华电力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派出以副总经理王树民挂帅的调研组一行11人进驻徐电。调研组在七个多月的调研中,紧紧围绕兑现“七项承诺”,抓住“七条工作主线”,落实“七项主要任务”,促进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风气“三个转变”,得到了广大徐电员工的拥护和支持。
在认识国华、了解国华、拥抱国华、热爱国华的感受和体验下,徐电人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蜕变,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方式,眼界变得前所未有的开阔,纷纷走出徐电这个“红海”,奔向国华的“蓝海”,累计已有200多名员工调入国华所属企业,有近500名员工为6家国华兄弟公司提供长期的设备维护工作,先后提职、调出或调出后提职为公司级领导的共有13人,一批学历高、有经验的青年员工成为专业骨干……走出去的“徐电人”激情洋溢,留下的“徐电人”充满信心。
抢抓江苏省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国华公司将徐州发电公司的发展目标定为“建设新徐电、创建国际一流发电公司”,提出了规划6×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建设思路,一期建设两台1000MW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和烟气脱硝装置,并留有再扩建4×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条件。机组建成后,徐电公司将成为华东和江苏电网的主力电厂之一,对调整电源结构、改善华东地区用电的紧张局面、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供电煤耗、节能减排起到积极的作用。
宏伟的蓝图鼓舞人心,光荣的使命催人奋进!
徐电公司“生命工程”的两台百万机组建设大幕已拉开……
2011年12月31日18时12分,国华徐州发电公司2×1000MW“上大压小”机组建设工程2号机组168小时满负荷试运顺利完成,移交生产,标志着徐电公司“上大压小”建设工程获得胜利竣工。随着两台新机组的投产,国华徐电公司进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新阶段。
38年前,电力建设的前辈们,在凤凰山下、不老河畔播撒下了“徐州发电厂”这颗种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总装机容量达到130万千瓦,曾是全国第三大火力发电厂。如今,徐电人踏上了改革发展的动车组,攻坚克难建成了两台百万机组,实现了“二次创业”跨越发展的新辉煌!
创新思维
闯关夺隘科学发展
[跨越]
2008年12月10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国家能源局关于同意江苏国华徐州发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路条)。拿到“路条”后,就积极跑办项目核准,为取得项目核准批复文件,神华集团、国华公司和徐电公司领导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11年初,王树民总经理为项目核准沟通部委,联系集团,七下南京,争得神华集团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终于在2011年4月25日项目得到了核准。
在此过程中,6台机组拆除的同时,徐电人又对剩下的两台220MW机组进行了25项重大技术改造,有力保障了两台220MW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至2012年1月6日,徐电公司实现安全生产4228天,就是对25项技改成功的最好明证。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神华集团将徐电百万机组建设工程列入“十大重点建设工程”。神华集团总经理张玉卓、副总经理王品刚、王晓林、郝贵,国华公司总经理王树民等领导心系徐电,多次亲临一线视察,给予徐电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2011年,“上大压小”工程进入施工高峰年和决胜年,徐电人牢牢抓住“三线”(送出线路、厂外补水管线、铁路专用线)关键工程,全力攻克送出线路施工瓶颈。先后横跨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京台高速、京杭运河、3条国道、3条河道以及5条220KV以上高压线路。2011年11月15日凌晨3时,徐电公司500KV送出线路全线贯通。
拥有28项创新技术的排烟冷却塔在亚洲首开百万机组“烟塔合一”先河,成为电力建设历史上“上大压小”建设工程具有开创意义的里程碑,2010年11月28日和2011年5月25日,一、二号机组烟塔分别结顶。两座高耸入云的排烟冷却塔屹立在凤凰山下,镌刻着徐电人再创辉煌的宏伟业绩。
徐电百万机组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狠抓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勇于攻克百万技术难关,全面培养新技能,实现了从生产准备到生产运营的跨越,打造出一支从20万机组到100万机组跨越的高科技检修运行管理队伍。2011年12月20日9时58分,徐电公司2×1000MW“上大压小”机组建设工程1号机组圆满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转入生产运营;12月31日18时12分,2号百万机组168小时满负荷试运顺利完成,移交生产。这标志着徐电公司“上大压小”建设工程全面胜利竣工。
[重生]
文化引领
“四创”文化助推跨越
2008年5月22日,面对着两座90米高冷水塔和一座180米烟囱的轰然倒下,徐电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着对老机组的眷恋与不舍,又有着对“生命工程”建设的向往与期盼,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38年前,第一次创业的回音仍在耳边萦绕,第一次创业的场景仍在眼前浮现。“铺着地盖着天,没有油灯有月亮,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啃块红高粱!”如火如荼的工地上,到处炮声隆隆,惊天动地,风钻声、车鸣声、爆破声、号子声,合成了一曲曲壮丽恢宏的交响乐。
38年的风雨历程,38年的峥嵘岁月,是一部创业史、创新史、创造史、创争史。百万工程的建设者们又在徐电公司跨越发展的多彩画卷上描绘出了溢光流彩的亮丽篇章。
八台机组的投产发电完成了徐电人引以为豪的第一次创业,历时5年完成的八台机组现代化技术改造是国内首创。“上大压小”工程的建设让徐电公司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程,两台百万机组采用“烟塔合一”技术为亚洲首次,2号机组真空严密性创国内纪录。
为了“创国优金奖”这一目标的实现,建设者们围绕“过程创优、一次成优”,开展精品项目和亮点工程建设。高品质技术和高质量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有力印证,先后实现了DCS复原试验、受电、锅炉水压试验、机组吹管、汽轮机冲转、发电机并网、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脱硫脱硝同步完成和保护投入率100%等十六个一次成功。
“没有大家,何来小家!这是江苏省劳动模范、神华集团优秀共产党员,被广大员工誉为“徐电铁人”的筹建处安全监察部经理周自辉经常说的一句话。他铁肩担道义,铁腕抓管理,铁骨鉴丹心,年迈体弱的父母和长期重病的孩子交由妻子照顾,在工地上去得最早的是他,走得最晚的还是他。
“创业创新谋发展,创造创争育人才”。38年来,徐电人演绎着从科技文化、质量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学习文化建设到精细管理文化、平安和谐文化、服务执行文化、廉政勤政文化建设再到创业创新创造创争“四创”文化建设的路程,践行着从“四创”文化,“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求实创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到“艰苦奋斗、开拓务实、追求卓越”精神追求,曾经创造了全国第三大火力发电厂的辉煌,创出了连续安全生产4228天的安全品质之最,又建设了全国最好的百万机组。
晴空凤凰排云上,乘风扶摇振翅飞。神华集团、国华电力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文化,营造了万里晴空,为徐电公司这只老凤凰注入无限的生机,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乘胜前进,排云直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安全发展、企业和谐、生机勃勃、员工幸福、前景无限的新徐电!两台百万机组顺利投产是徐电公司跨越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豪情满怀的新起点。
不老河畔的流水奔流向前在激越奏响!
涅槃重生的凤凰排云直上已冲天而起!
创业创新中,徐电公司的个性魅力正在彰显!
创造创争中,徐电公司的竞争活力正在迸发!
“融入大国华,建设新徐电”的新一代徐电人,正在以更坚实的脚步创造出更加丰硕的业绩,建设着生命工程、希望工程和辉煌工程,力争把徐电公司打造成低碳环保、技术领先、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发电企业,回报国家,回报股东,回报社会,回报员工,为神华集团电力事业发展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