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
“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短短40个字展示了政府加强房地产调控的决心。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没有释放调控松绑信号,或许这意味着房地产宏观调控会进一步强化。
◆焦点一:房产税
房产税仍然是今年“两会”的热点之一。全国工商联提交的一份提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并适时出台房产税。
该提案称,全国的财政收入九成来自税收收入,仅有一成来自非税收入,但这种情况在地方政府则“掉了个个”,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特征越来越明显。国务院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9.2%提高到2009年的48.8%,到2010
年更是达到70%以上。
全国工商联认为,这种(以土地出让金为主的)非税收入居地方财政绝对主角地位的状况,极易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不稳定。而土地出让金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中比重过高,也成了推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全国工商联认为,在保发展、保民生等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下,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土地“招拍挂”不断推高土地价格,从而获得最大的土地出让收入来增加财政收入,房价也因此居高难下。
全国工商联提出,这种状况如果一直维持下去,还将透支中国未来的发展动力。“我国土地出让金制度是土地出让的‘年租制’,即政府可以一次性征收未来70年(住宅用地)的土地出让金,这种制度使政府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巨额资金,但却是‘寅吃卯粮’,超额透支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案分析说。
而房产税则是对存量房征收的财产税,在保有环节征收实施,一是有利于调节分配,二是可合理引导消费,三是有利于地方政府稳定收入来源的确立。全国工商联提出,如对所有存量住宅征税,持续下去税收规模将有望取代土地出让金。
不过,并非所有代表委员都赞同开征房产税。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房价已经很高,购房者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才购买了住房,再征收房产税并不合适。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执委会副主任王玉清也认为,如果在全国开征房产税,若不考虑当前政策已经一次性收取了70
年的土地出让金问题,将等于重复征收,对已购房者是不公平的。
因此,房产税需要结合土地出让制度进行改革。王玉清认为,一下子将土地出让金全部去掉,对于承担着地方发展和民生的地方财政而言,也将是一种灾难,因此,最佳的改革方式是,逐步地而不是一步到位地将土地使用费替代为房产税。
◆焦点二:保障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去年报告提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今年提出“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代表委员认为,这彰显中央坚持房产调控不动摇的决心。
2012年全国计划新开工建设700万套保障房。仅从数字上看,新开工的保障房数量好像较上年少了,但是2012年实际在建工程量巨大。据有关房地产公司介绍,房屋建设一般有2至3年左右的建设周期。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的估算,今年实际在建工程量至少有1700万套,这包括2009年新开工的部分项目就要竣工,2011年新开工的1000万套中多数到今年还在建。因此,保障房建设的力度并没有减弱。
关于建设进度,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明确要求,2012年新开工的项目中,最迟要在11月前全部开工,开工标准与上一年一样,同样是三分之一要达到主体结构基本完成,三分之一要进入楼层施工,三分之一要开始基础施工。
从建设资金上看,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央继续加大资金补助力度。2012年中央补助资金不低于上一年。
◆焦点三:地方政策
“我们采取一些限购措施,是为贯彻‘三为主’方针的一些具体措施,看不出今年有改变的迹象。”在6日下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示,今年上海楼市“限售令”不会松动。
俞正声称,“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方针是‘三为主’,即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这是上海楼市将长期坚持的方针,不是短期的”。
一段时间以来,坊间一直流传上海楼市“限售令”松绑的传闻,特别是2月下旬,上海官方宣布调整普通住房标准,因涉及契税、营业税等优惠政策,令沪上楼市政策微调的论调甚嚣尘上。为此,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刘海生公开回应称,上海将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和上海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执行住房限售政策,政策不改变,力度不放松,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
对于持续长达一年多的楼市调控开始遭遇被放松的迹象,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过去一段时间里,房地产投资增长很快,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1/5,但是,在发达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一线城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业出现了畸形发展的状况,房价超出了群众的承受能力,目前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价格涨幅已经大幅度回落。
尽管如此,上述效果与居民预期还有一定差距,张平坦言,还是希望房地产的价格能够有一个合理的回归。他同时透露,在坚持现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建立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希望可以促进房地产业能够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房地产业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现在一些地方为了鼓励购房采取了一些‘冲动’举动。我们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继续坚持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不动摇。”
房地产下半年有好日子
王健林(万达集团董事长)
今年中央的口号是“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促使房价合理回归”。以前是“房地产调控,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两句话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也意味着今年房地产市场依然是从紧态势。总体我的判断是前紧后松,上半年比较难过一些,下半年较松。
25年的从业经验让我有一个体会,房地产调控时间没有一次超过3年,这个是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相关,调控超过三年,对实体经济和关联产业的影响就会比较大。
本轮调控从2010年开始,到2012年是第三年,所以我预计房地产调控根据规律来看,今年就是前紧后松。GDP增幅目标压低到7.5%也说明了这一点。经济走势逐步放缓大局已定,今年外部形势发生了变化,欧洲、美国目前都不乐观,外需受影响,内需又缺乏动力。
在第三四季度,经济增速跌到8%以下,意味着房地产的好日子又将到来,那时候至少就不会再“打你了”。
坚决抑制房地产救市冲动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
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应坚决抑制房地产救市冲动,地方政府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放松房地产政策。应该本着继续控制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的目标,逐步完善调控政策细节。
把目前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不利、发展公共财政吃紧的压力,转换成改革的动力。不能走老路,地方财政一吃紧,就放松房地产政策,向开发商卖地。
投资房地产的时代基本已经过去,如果还没过去,说明房地产调控不到位。以后百姓购房将以居住为主,应将投资引导到资本市场,让房地产变成服务业,股市变成金融的大市场。
限购令应适当放开
王超斌(河南工商联副主席)
去年“限购令”实施以来,我到河南的洛阳、郑州,还有河北、安徽做过调研。我有一个比喻,中央封了一个大水池,这个水池的水一直在聚,微调的17个城市都是堰塞湖,一点都不漏,最后会不会冲垮?如果不想冲垮,是不是就要调整?调控是双刃剑,不是只挑战了开发商,也不是只挑战了政府,实际是挑战了双方面,购买者和卖房者。建议中央出台阶梯性、规范性的政策,该征收的征收,该放开“限购令”的要放开。
限购令基本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大城市已经遏制了房价上涨过快现象。限购令要合法、合理、合情。我将提交“建议实行阶梯性调控”的提案,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可以买一到两套,但买第一套给予优惠,买第二套不予照顾,买第三套征税。对于买高端住房,应该取消限制。
限购不如限售
厉以宁(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我认为房价问题,首先应当大量建立保障性住房,这样可以使很多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安居的地方,政府现在正在这样做,而且应该长远下去,因为每年还有新出生的人口。另外还有大量的农民要转移进城,转移进城得有房子住,现在房价这么高,他怎么买?所以保障性住房一定要放在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同时,我认为应该不要再过分强调限购,过分强调限购会带来一些问题。公民有购买房屋的权利,不能有地区的歧视,地区歧视作为短期政策可以,作为长期不行。应该把限购改为限售,学新加坡的经验,买房子可以,但是买了之后再卖就要受限制。如果买了一年之内就卖,就要出很重的税,按房价的比重,要出到16%的税,第二年降低为12%,把限售做好,限购根据情况来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