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擎起工程机械中国创造大旗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团队成果

2002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25吨全地面起重机,随后又相继研发了50吨至1200吨级15个品种的新产品,国内首创技术15项,国内首创或填补国内空白产品13项,起重性能、操纵微动性、油气悬挂、电液比例转向等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技术及产品的自主研发。目前,徐工全地面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使我国在短短几年内从产业空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研发并批量生产全地面起重机的国家。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荣获的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唯一奖项,也是徐工继2010年ET110型步履式挖掘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本报记者 魏宁

从第一台25吨全地面起重机到首台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我国仅用8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30年的发展之路。这一切,源于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先信和他的研发团队,正是他们的一次次创新、超越,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擎起了“中国创造”的大旗。

从无到有

打破国际垄断

全地面起重机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控制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工程起重装备,是工程机械行业中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极具发展前景的产品门类之一。但在2004年之前,我国此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建设步伐。

史先信说,当时全地面起重机的主流产品均产自欧美,而中国并不掌握关键技术,配套也跟不上。上世纪末,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产品换代,而中国在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

中国应有自己的全地面起重机!

2000年,史先信带着30多人的团队开始了全地面起重机的研发。“当时,所有的关键技术都是空白。”史先信说,科研人员不分昼夜,关键技术一项一项地突破,2003年,首款国内自主的25吨全地面起重机上市。

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研发团队一鼓作气。2004年,徐工重型继续推出160吨、200吨全地面起重机;2005年到2006年之间,又相继推出240吨、300吨、400吨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创造了当时国内起重机六轿底盘最大臂长的记录。

在300吨级的研制过程中,整车的动力性能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不仅要考虑整机热平衡和传动系统匹配问题,还要考虑用户的使用成本。

“如何在保证客户使用成本的前提下把动力性能全部发挥出来?”这个问题成为盘旋在研发团队脑海中的主要问题。每有一个新的灵感,他们就第一时间交流与碰撞,然后形成方案,试验,否定后再寻找新的灵感。

与此同时,300吨全地面起重机在液压系统与二次起升下滑难题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至此,徐工重型完全奠定了在国内全地面起重机领域的领先地位,在国际竞争领域内也牢牢站稳了脚跟。

当七台起重机列阵于2006年上海宝马展会上时,德国利勃海尔起重机事业部老总弗雷说:“我在中国找到了对手。”

一路创新

跻身世界强者之列

“我们应该直接挑战最大吨位!”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史先信和他的团队定下了新的目标:拿下千吨级!

2007年,500吨级正式进入构架阶段。对于徐工重型而言,这绝对是一次关键突破。它首次采用的超起、塔式副臂技术,将为今后超大吨位起重机产品的成功研制奠定坚实的基石。

在做超起、塔式副臂时,史先信和他的团队颇费了一番周折。“以前的车型根本没有这些附加装置,而国外的产品只能够看到照片,关键的控制系统信息是无法透过照片传递出来的。”徐工重型技术中心副主任单增海说。

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资料,团队成员反复计算、试验、修正,再计算、试验、修正,在500吨级产品的研制过程中,加班到凌晨对他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配套设施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到卷扬的时候,整个研发工作都陷入了困境。因为车型较大,钢丝绳比常规的粗了两三倍都不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联系了全国各地的5家公司,但没有一家愿意接手这一订单。无奈之下,徐工重型只好远渡重洋,高价购进国外的配套设施。

对吊臂进行重新锻造时,正值夏天。“热得实在受不了,干活的时候你不时就能听到汗流到通红吊臂上发出‘嗞嗞嗞’的声音!”单增海说。

2008年9月23日,500吨全地面起重机在徐工重型的总装车间成功下线。这台当时我国自主研发的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吸引了众多目光。

那一刻,史先信和他的研发团队,已经感觉到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的梦想已经触手可及。

短短两年时间,史先信的想法变成了现实。2010年11月23日,在国际工程机械行业巨头展出的1200吨起重机旁边,就是2010年诞生于中国徐州的1200吨及他的同胞兄弟800吨全地面起重机。

2011年1月24日,徐工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通过了产品鉴定。这标志着继德国和美国之后,我国成为第三个能研发并生产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的国家。

实现超越

站上世界之巅

勇于突破,不断创新,这是史先信和他的团队最宝贵的品质。

从1988年起,史先信就一直在科研一线,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是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对于取得的成绩,作为科研团队带头人的史先信认为,靠的是一种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个多学科的专业团队,一条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如今,徐重的研发团队也从最早的4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

在史先信的努力下,他的团队先后培养出10名高级工程师,3人成为徐州市拔尖人才。人才梯队建设也颇具成效,一批年轻的技术员正在成长,为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从不断追赶到跻身强者之列,史先信和他的研发团队并不满足。说到未来的发展目标,史先信很有底气:到“十二五”末,我们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