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引银入徐”战略成果凸显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刘文强

2011年,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银行业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如何在服务社会经济的同时做好风险防范是摆在所有银行业机构面前的重大课题。记者从徐州银监局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市银行业紧紧围绕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化解风险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目标,凝聚力量、促进和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形势复杂多变

我市银行业面临新挑战

宏观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结束,欧债危机日趋恶化,危机传导至传统银行业,欧元区经济衰退风险增大,美国经济复苏也陷入迟滞边缘。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物价高位运行、房地产调控陷入僵持,稳健货币政策持续,信贷规模控制虽然有所松动但仍然偏紧。

微观方面,由信贷调控导致信贷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加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加。钱“荒”使得民间融资经历了从畸形繁荣到泡沫破灭的巨大转折,非法集资案件频发,并造成新一轮“信用危机”,银行潜在风险暴露,如何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自身风险之间保持平衡是摆在所有银行业机构和监管部门面前的重大考验。

困难中求发展

我市银行业成果丰硕

2011年,在空前艰巨的大环境下,徐州市银行业仍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一是总量保持增长。2011年底,全市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额3289.80亿元,比年初增长了15.48%,资产总额居全省第5位。各项贷款余额1744.14亿元,比年初增加296.08亿元,增速20.45%。各项存款余额2959.78亿元,较年初增加352.03亿元,增长了12.50%。

二是不良贷款实现了双降。徐州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28.68亿元,比年初减少24.78亿元。不良贷款比例1.64%,比年初下降2.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在全省排名均是第6位,而2010年分别是第3位和第2位。

三是效益大幅提高。全年累计实现税后利润48.37亿元,同比增加12.78亿元,增长35.92%。税后利润在全省排名居第6位。

“引银入徐”成果凸显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血液”

2011年,我市5家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105.97亿元,占比为35.79%,同比下降8.4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年新设股份制银行2家,村镇银行2家,新引进银行信贷投放高位增长。在信贷政策紧缩前提下,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开业半年以来,分别投放贷款10.3亿元、9.34亿元;两家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重为6.64%。莱商银行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设立两年来,贷款余额达17.41亿元,其中,今年新增7.64亿元,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引入大型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是“引银入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有兴业、浦发、华夏、招商四家大型股份制银行、莱商银行一家城市商业银行、8家苏南农商行在徐州设立分支机构,其中兴业和浦发今年又在开发区设立了支行,莱商银行在新沂市和泉山区设立了支行。

这些大型银行的入驻,如同从外面江河湖海中跳来的“鲶鱼”,搅活了徐州金融市场这一池“静水”。大型股份制银行的到来,为徐州市银行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加了本市金融市场的活力,同一块蛋糕更多人分享竞争必然增加,本土机构为了保住市场份额,新来机构为了打开市场突破口,必然会提高服务水平、细分市场,而直接受益者就是我市的企业和消费者。

未来展望

全力把我市打造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我市作为江苏省重点打造的金融集聚区之一,近年来银行业发展很快,但离“区域金融中心”还有一些距离。徐州银监局局长刘秀全表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一)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畅通政府与银行机构沟通渠道,明晰信贷支持的重点,实现经济与金融更为和谐的互动。加强市政府与各银行省级分行沟通,改善上级行对徐州的印象,传达一种积极的信号,争取更有利的信贷管理权限;组织协调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本辖区设立分支机构的相关事宜;协调解决金融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由地方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二)全力支持金融机构发展。一是支持现有金融机构的发展。适时增加支持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采取贴息、补贴、提供担保和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在成长型服务项目和企业以及经济发展薄弱环节进行业务创新,帮助金融机构准确把握政府、企业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二是做好新设金融机构的引入。推动“引银入徐”战略深入实施,积极主动出击,加强与银监部门和拟设银行机构实现有效对接,在营业用房的选址和使用、银行的登记和注册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徐州创造条件。

(三)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一是邀请金融机构参与各类重大投资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活动,提供更多参与竞争的机会;二是利用辖内高等学府和金融机构拥有的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邀请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和企业金融顾问多走进企业,帮助和指导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推动产业转型;三是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客户,组织召开政银企座谈会,实现银企有效对接,为信贷资金的及时投放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为企业得到及时足额的资金扶持和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提供便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