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两快两带”综述之二
◎本报记者 王枚 单亮 刘作霖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石和保障。
2006年9月6日,徐州吹响苏北地区第一个以市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号角,徐州人加快步伐,只争朝夕。
如何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何以创新驱动跨越式发展,成为徐州人必须破解的课题。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线路图绘就——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和商贸物流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产业加速调整、创新型经济培育、农业提档升级“四大行动计划”,力促优势产业与苏南同台竞争,建设不含水分的小康社会。
一
“徐工徐工,祝您成功。”徐州的产业升级绕不过徐工,“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业”,徐工是排头兵。
今年2月14日,徐工集团“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荣获的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唯一奖项,也是徐工继去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的又一殊荣。徐工集团,已经不仅是徐州的徐工,更是中国的徐工、世界的徐工。目前,该集团已经成长为工程机械行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七的大型企业。
煤炭,曾经是徐州的支柱产业,为“长三角”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长期开采,徐矿集团面临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的困境。近年来,徐矿创新发展,构建了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主体产业,矿业工程、煤矿装备、地产置业为关联产业的“3+3”产业格局,破解“断炊”危机,由衰到兴——去年,百年徐矿的营业总收入、利税和年末总资产均实现了5年翻番,一个以徐州本部为基地,产业辐射新疆、陕西、贵州等地的特大型“能化集团”正在逐步成长。
至去年末,徐州市“四大”产业规模全部超过千亿。其中,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达660家,完成产值2068亿元,年均增长37.5%;能源产业企业69家,完成产值1017亿元,年均增长37.5%;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09家,完成产值1612亿元,年均增长30%;商贸物流旅游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105亿元,年均增长25%。
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速崛起,推动产业层次由低向高转变,让徐州在新一轮区域和产业竞争中抢得先机,在新一轮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的发展实践中走到前列,更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创新驱动,隆起高新技术高地,是徐州抢占新一轮区域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
2011年8月22日,世界上第一个“智能矿井”在徐矿集团夹河煤矿投入使用。通过环网、无线网络和传感网络,矿井地面调度中心就可以对地下的水泵、皮带、变电所实现监控和人员的跟踪定位和实时掌控。
科技创新,让煤矿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2011年,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矿山物联网工程实验室落户徐州。徐州随即创建了国家矿山安全科技产业园,引进并筹建了一批矿山物联网相关企业,并先后在徐矿集团、平矿集团等20多个矿井开展矿山物联网应用工程示范,其中在徐州旗山煤矿和利国铁矿的示范工程,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初步构建了从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链条。目前,矿山物联网已成为全市物联网产业的核心。
为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徐州在抢抓机遇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同时,坚持用高新技术壮大优势,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医疗电子、生物工程、新医药、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能硅业、罗特艾德、强茂电子等企业强势崛起,太阳能光伏、风电制作、生物动力等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其中,太阳能光伏产业初步形成从高纯多晶硅、拉棒、切片、电池板、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发电体系较为完全的产业链。
到2011年末,徐州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434家,比2008年增加213家,产值突破两千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8.9%。
三
在徐州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背后,是不断增多、壮大的“巨人企业”。
江苏中能集团已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硅材料生产基地,徐工集团稳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维维、徐矿、华厦4家企业进入全国企业500强行列……如今越来越多的徐州企业,凭实力和影响力抢占行业制高点。
培育百亿元工业企业,徐州提出“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总体思路,把企业做大做强与争先进位、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相结合。支持引导企业瞄准产业高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持续谋划、建设重大项目,鼓励集团化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如今,徐州越来越多的企业步入“巨人”行列,2011年,徐州新增百亿元企业5家,占全省新增百亿元企业的一半以上。其中,徐州润东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年营业收入实现105亿元,成为徐州市首个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另一家民营企业江苏华厦集团,年营业额也突破100亿元大关,声名鹊起;大屯煤电、协鑫硅材料、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3家工业企业,先后加入百亿元企业阵容。
加快发展带动苏北加快振兴,加快全面小康步伐带动苏北小康建设进程,徐州进一步夯实了“两快两带”的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