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农村 新农民 新生活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骆耀明

每天傍晚,在睢宁各地就会响起一阵阵美妙的音乐,此时村民会从四面八方赶到各村的聚集地,跳起欢快的健身舞。置身热闹、和谐的氛围中,人们深深感受到了新时期徐州农民的“精气神”。我市全面加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发展,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分类考核

激活镇域发展活力

凭着“念山水经、唱农家戏”,打造徐州后花园的突出业绩,铜山区汉王镇去年摘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特殊奖项“禁止工业发展类”一等奖。

从2010年起,我市一改过去对乡镇(办事处)“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方法,根据自然条件、区位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将全市114个乡镇和2个办事处划分为城市综合发展类、优化工业发展类、鼓励工业发展类、限制工业发展类和禁止工业发展类,并建立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各镇(办事处)因地制宜谋求特色发展,“分开跑道”实现科学发展。

据介绍,对乡镇发展实施分类考核,目的就是引导各地明确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促进镇域经济特色发展、环境改善、生态优化,进而促进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行乡镇分类考核,激发了基层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的内生动力,镇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镇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市一半,财政一般预收入占全市40%以上,亿元镇达到30个,其中5亿元以上镇5个。各镇特色产业板块加速集聚,镇域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一、二、三产比重由2009年的41比34比25调整到2011年的20.6比53.6比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6%和19.3%,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

中心镇示范村

创建农民新家园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镇村建设规划工作,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先后完成了全市114个镇的镇村布局规划,30个中心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4639个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十多个专项规划,于2008年底实现了镇村建设规划全覆盖。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实施意见》,确保所有具备条件且有建房需求的村民都能按规划将房屋建到规划点上,保证了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规范健康进行。

按照基础较好、交通方便、各具特色的要求,加快推进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遵循“适度集中、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确定了示范村建设“六个一”标准,即每个示范村要有一组村内道路、一套公共服务设施、一个环保卫生设施体系、一个优势主导产业、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一套村庄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列出1500万元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推动示范村建设,扶持主动干的、补助干得快的、奖励干得好的,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市各级都对示范村建设建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和部门帮建服务制度,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帮扶。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达标示范村310个,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全市将按照“六个一”建设标准,再创建50个示范村;并继续组织“五杯竞赛”活动,把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今年还将新建农村公路120公里、桥梁100座,大力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力争今年区域供水覆盖面达到55%,解决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城乡统筹

着力改善农村民生

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吃水、出行、上学、看病、就业、脱贫等问题做起,我市大力实施农村实事工程,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8000余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班车;投资近亿元解决了5万留守儿童食宿问题;115个镇级文化站全部实现对外开放;解决了270余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全市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新农保参保人员达到216万人;基本实现99.19万人和21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面脱贫,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程“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的目标。

今年我市以中心镇创建达标验收为动力,进一步美化城镇环境,深入推进“五整治、五提升”活动,全面提升城镇清洁化、优美化、秩序化、园林化水平。

今年,我市还将以村级“四有一责”建设为抓手,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加快第三批村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组织开展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依法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大力实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树立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安定团结和谐的好局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