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豪情新贾汪昂首跃龙年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王建 王枚 刘作霖

■核心提示

激情澎湃的“十二五”开局之年刚刚过去,我们昂首迈进2012年。

回眸2011年的贾汪,“争先进位、跨越发展”是全区上下奋斗的主题,“融入主城区、建设副中心”

是全区人民拼搏的目标,创新思路、奋勇开拓,又好又快推进贾汪发展,在全区上下形成强烈共鸣:大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八件大事”,打造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示范区……一个个规划令人振奋,一个个举措使人鼓舞!

翻开2011年成绩表,贾汪的收获更为喜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0亿元(预计,下同),同比增长14%;财政收入18.8亿元,增长3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1亿元,增长51.6%,创历史新高;新兴产业产值完成93.16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55.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3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50元,分别增长13.1%、1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工业经济

结构优化明显

产业转型加快

2011年,贾汪区围绕建设“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通过“上大压小”,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推进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重点在做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东方热电燃气发电项目年度投产基本完成,阚山电厂二期列入省、市“十二五”时期重大项目建设规划;中联水泥二期、龙山水泥二期顺利竣工;宝丰特钢二期、腾达焦化二期等项目顺利推进,冶金煤化工产业加速向百亿级规模迈进。

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凯尔机械、金彭车业、永鹏科技等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新的产业亮点和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增多。该区成立了家居行业协会、交通运输物流协会,着力打造中国实木家具之都和苏鲁边界重要的交通物流中心。为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亮点和经济支撑,贾汪区制定了100亿元、50亿元大企业培育扶持政策,在全市率先设立了科技创新专项扶持资金,使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走在全市前列,2011年,建立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7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完成50%以上,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68.7%和154.4%。

农业经济

设施农业提档

产业化水平提高

2011年,贾汪区粮食产量连续八年实现丰收,全区高效规模农业面积达到28.5万亩,比重提高到60%,形成了“设施蔬菜、食用菌、山地林果、畜禽养殖”四大主导产业。

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成效明显,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7个,分别净增15家和198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9个,形成“大洞山”石榴、“老农民”水蜜桃、“华睿”蔬菜等果蔬特色品牌。

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硕果累累。2011年,贾汪区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补贴发展设施农业,并整合高效农业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集中重点用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对每个高标准日光能温室补贴7000元、每个钢架大棚补贴3000元。对优势、特色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努力构建“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同时,贾汪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发展较好的地区实行以奖代补,扶持扩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管理规范的设施农业示范区。

放眼如今的贾汪,沿贾耿路设施蔬菜产业带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第一田生态园、银河湾度假村成为观光农业发展新亮点,江庄食用菌产业园加快提档升级,汴塘山地散养鸡、高效葡萄产业园知名度不断提升,紫庄设施蔬菜育苗工厂、批发交易市场投入使用,建成坤元食品、宏健蔬菜、丰润米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全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

现代服务业

发展逐步加快

占比不断提升

贾汪服务业发展步伐强劲,所取得成就可圈可点: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4亿元,增长18.9%,连续四年超过GDP增幅,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不断提高;全区实施1000万元以上服务业经营性项目15个,高标准建成前委路商业步行街,以将军大街为主轴形成多条特色商业街区,城区中心商圈日趋活跃;建成苏鲁家具广场、世纪明珠装饰城、汉都华庭装饰城、宏鑫仓储物流中心等,夏桥农贸市场和再就业商城改造加快实施。

旅游业发展特点鲜明、亮点频出,全区倾力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煤矿旅游、乡村旅游”五大基地,着力建设“潘安湖乡村湿地、大洞山茱萸寺风景区、夏桥煤矿主题公园、北山军事公园、督公湖水上乐园、卧龙泉休闲度假村、马庄农家乐、东部休闲观光农业带”八大旅游板块。目前,鹿楼石榴园、宗庄桃园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茱萸古寺重建后向游人开放,马庄农家乐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卧龙泉生态观光园基本建成,以生态休闲为主的旅游产业逐步兴起。

同时,该区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的特点,通过开发田园互动、民间文艺、自驾采摘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整合紫庄设施蔬菜产业园、耿集草莓园、督公湖葡萄园、卧龙泉生态园等精品项目,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充实特色旅游要素,着力打造城区旅游观光后花园,为城市居民提供领略乡村新貌、品味地方小吃、体验生态风情的好去处。

社会管理

民生保障改善

幸福指数提升

惠农支农政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给贾汪带来了全面实现小康、民生得到改善、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的崭新局面。

2011年,贾汪区新增城镇就业738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71人。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新农保、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付诸实施,其中,全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9.7%;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建成公租房1.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7万平方米、廉租房1.5万平方米,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逐步改善。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实施校舍安全工程34个、10万平方米,顺利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验收。全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全年零差率药物销售3200万元,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平安贾汪”、“法治贾汪”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8%,城镇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分别达到97.5%和98.7%。

此外,贾汪区还大力开展“三联三解三促”活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等制度,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了干部培训、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干部真正成为推动跨越发展的“引领者”和“操盘手”。大力推进干部培训规范化、常态化,注重用“三个一线”选人用人评价人,真正使“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成为贾汪干部的鲜明特质。严格实行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六严禁”,深入开展“三治三提”教育整顿活动,促进全区各级干部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昂首迈入2012年,贾汪区更加突出“转型、创新、跨越”,以“稳中求快,又好又快、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为发展基调,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时代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豪情书写贾汪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转型发展

绿色崛起

中共贾汪区委书记

吴新福

当前,贾汪迈入了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抢抓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徐贾快速通道通车、潘安湖风景区开园“三大机遇”,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审视自身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奋力推进转型发展,全面实现绿色崛起,成为徐州打造“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高定位,以实力支撑跨越发展。围绕打造“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2012年,贾汪区坚持以“稳中求快、又好又快,争先进位、跨越发展”思路,以“三重一大”为主抓手,以“转型、创新、跨越”为发展基调,大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八件大事”,确立“增长领先苏北、总量年年进位、均量晋升五强”目标,立足徐州争一流、置身苏北赶先进,到“十二五”末,全区实现GDP翻一番,力争超过300亿元,人均GDP位列苏北前五强;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翻两番,力争分别突破60亿元、30亿元。2015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

高品位,以特色彰显融入价值。加快在交通体系、城市功能等方面融入主城区,把贾汪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徐州市副中心、“后花园”,生态旅游基地。一是打造山水城。放大山水资源优势,打造大洞山、潘安湖两个5A级风景区,贯通新城区锦凤溪、鸣凤漙水系,实施十里花溪、锦凤溪等一批景观工程,彰显城市依山傍水的独特魅力。二是打造宜居城。加快城区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功能,优化人居环境,繁荣商贸业态,突出抓好百大购物中心、三家星级酒店、农贸市场、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实施20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拆迁工程;以“三治三创”活动为抓手,改善人居环境。三是打造畅通城。徐贾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并推进北延工程,真正使贾汪融入徐州半小时经济圈。加快京福高速公路贾汪南出口及连接线、252省道北延等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增强城市吸纳力和集聚力。

高起点,以转型主导产业升级。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为导向,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徐州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一是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做大做强能源热力、冶金煤化工、新型建材三大传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工程机械配套件、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十二五”末传统主导产业达到1000亿元规模、新兴产业产值超20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8家以上,有3至4家企业上市经营。二是全力打造“三大中心”。把贾汪打造成区域性休闲旅游中心、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把文化旅游作为贾汪转型发展的战略产业,初步形成精品山水、佛教文化、农业休闲观光和红色旅游四大板块,将潘安湖、大洞山风景区建成徐州“七山七湖”第一品牌。抓好双楼物流园区、徐州保税物流中心和铁路集装箱专办站前期工作。按照二级航道水深标准实施不老河通航工程,打造不老河物流产业带。抓好老城中央商务区、新城核心商务区、夏桥新兴商贸区、南湖生态商务区“四大商圈”建设,促进城区商贸业全面繁荣。三是建设“一区两园一走廊”。强化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提升徐州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和水平,迈入苏北省级开发区先进行列,打造青山泉和江庄工业集聚区两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推进徐贾经济走廊的规划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带。四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以设施农业为主的贾耿路高效农业产业带建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针对全区镇域经济“西快东慢”的实际,出台扶持政策,支持东部乡镇依托资源优势,走特色化发展、差别化竞争的路子。加强中心镇创建和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民转市民”工程,打造全市城乡统筹示范区。

高投入,以保障提升幸福指数。大力改善民生民计,在建设幸福和谐贾汪上实现新突破。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抓好为民兴办的10大类72项实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实施创业富民、社保助民、服务惠民、和谐安民“四大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致富群众;完善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水平;强化源头治理,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系列举措,进一步织牢民生幸福网,全面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高效能,以机制激发队伍活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精干、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区党政班子成员全部建立基层联系点,包挂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注重在“三个一线”选人用人评价人,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继续深入开展“三联三解三促”活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严格执行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六严禁”制度,深入开展“三治三提”教育整顿活动,使贾汪干部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本报记者 李明 通讯员 汪磊 魏巍 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