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昂首迈进“突破睢宁”新征程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刘明 徐鹏 王枚 刘作霖

■核心提示

回眸刚刚过去的2011年,睢宁的“十二五”开局令人振奋,城乡处处万象更新:全县上下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民生幸福为第一责任,以“三重一大”统揽“三化同步”,实施“六大计划”,把握“八个并重”,不断赋予“突破睢宁”新内涵,实现总量指标进位、质量指标提升、速度指标领先,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金融生态县”、“中国最佳投资价值(环境)县”等称号。

一组组数据印证2011年“突破睢宁”的亮点:全县生产总值预计(下同)实现250.36亿元,增长25%;财政收入完成41.31亿元,增长32.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0.2亿元,在全省前进4个位次,增幅全省第三、徐州第一,超过苏北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2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规模投资126.77亿元,同比增长30.2%。

主导产业强势崛起

城建实现增速提质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睢宁县经济发展的硬支撑,2011年,全县实施了92个“三重一大”项目,总投资464亿元,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白色家电是睢宁乃至徐州的特色产业,现已形成500万台冰箱冰柜年生产能力;金属机电产业也在该县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目前已达近百亿元的年产值;纺织服装已在“天虹”等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形成80万纱锭生产能力;皮革皮具产业在进一步巩固全国龙头地位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皮革下游和关联产业,到今年初,睢宁皮革下游产业已拥有千百度、米奥、都市星期天、海鲨、耀利、美国骆驼、美国公牛、动感地带、阿玛尼、李宁、酷丽、顶新等一大批国际国内著名品牌。据统计,去年该县经济开发区等五大工业园规模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实现220亿元、215亿元、31亿元,占全县规模经济总量近60%。其中,县经济开发区总收入超100亿元,实现翻番;八里金属机电产业园销售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70%。

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最美新睢宁,该县坚持完善功能和繁荣经济并举,优化环境和提升品位并重,先后建成“两场两带”和“七大景观”工程,形成了优美的城区生态走廊:白塘河湿地公园、水袖天桥、迎宾喜阙等景观,彰显了睢宁特色,徐沙河景观带、中央大街景观带等建设,形成了睢宁城市“绿轴”和天然氧吧……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3.4亿元,同比增长29.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3亿元,同比增长27.9%。

记者在睢宁采访时看到,九鼎五金汽摩配、浙江商贸城等6个市场建设加快推进,金港建材、原禾农贸等3个市场竣工运营。

民计民生改善明显

增收渠道不断拓展

睢宁县以民生幸福为第一责任,坚持民生优先,把老百姓的事当大事、要事来抓,让实事办得实在、办到百姓心坎上。

2011年,睢宁投入12.2亿元,实施10大类66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共建成100套经适房和720套公租房,发放廉租房补贴近4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8290元,同比增长18.1%。城乡低保参保6.2万人,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31.1万人,参保率达99.9%。

为增加百姓收入,2011年睢宁县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现代创意农业、现代露地农业”三大重点,精心培育八条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带、八个高效农业示范区,使全县高效农业面积达到80.3万亩,设施农业达到17.7万亩,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600余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60家。

同时,科学探索以网络交易为基础,以家庭经营为特色的“农民+网络+公司”农村创业致富新路,形成了沙集板式家具、八里钢铁型材、李集手工饰品等特色网销模式。并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14个,使全县5.7万人顺利实现脱贫,圆满完成了“四年消除绝对贫困”的奋斗目标。

重点领域改革深化

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011年,睢宁县建立了“县委总揽、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参与、纪委组织高效保障”的领导机制,强化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党政协同、条线负责”的执行机制,分管领导条线负责、有责有权、点线推进。按照“一切源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理念,建立了“三问三请”制度: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决策请群众参与,工作请群众监督,成效请群众评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汲取群众智慧,发挥人民群众在睢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睢宁县建立的手机政务平台、网络政务平台、舆情分析平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不仅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了短信办理、网贴回复工作,还提高了办理媒体反映事项的质量和效率,创新了社会管理的“睢宁模式”。

为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基础建设,构建多元开放、立体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网络,该县按照“完善制度、构筑平台、锻炼队伍”的工作思路,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夯实了信用基础。特别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农村工作开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方面,该县还创新形式,在全县乡村、社区开展了“舞动乡村”活动,让村组干部与村民变成了“舞伴”关系,不仅是舞出了好身体,舞出了好心情,也舞近了情感,舞出了和谐,舞出了幸福感。许多基层矛盾、群众问题通过“舞动乡村”得以及时有效化解,群众合理诉求和建议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回应,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大幅提升。“舞动乡村”活动,让睢宁干部的威信树了起来,让群众主人翁意识立了起来,让干群之间的关系和谐起来。

再推城乡大发展

冲刺全国百强县

刚刚跨进新年,睢宁县就把2012年作为“建设满意睢宁,跨入小康社会,冲刺全国百强”的重要一年,以及全面冲刺“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不动摇,牢牢抓住“三重一大”这个推动睢宁发展的“牛鼻子”,全面推进园区提振计划,充分发挥园区在睢宁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睢宁县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围绕“十二五”期间把县城建设成为50平方公里、40万人口的发展目标,按照“提升功能、繁荣商贸、改善住房、优化环境”的思路,以“完善三大规划、推进七大工程、创新四项管理”为重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中等商贸城市。

用镇域崛起计划统领农业、农村工作,抢抓国家和省市实施的农业现代化工程、水利现代化工程和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机遇,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睢宁发展的硬支撑,加快在全县培育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县经济再上新台阶,使睢宁早日进入全国百强,百姓生活早日跨入小康。

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六大保障体系”建设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济,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让“建设满意睢宁”有名有实,让全县百姓生活美满、心情舒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