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量”与“质”之辩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代表委员议政录

7.5%、“增质减量”……针对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分核心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展开热议。驻会记者倾听委员们的讨论,一道感受国民经济冷热,触摸社会发展脉搏。

“减量”是何考量?

【焦点】从9.2%到7.5%,8年以来首次“破八”。7.5%的经济增速预期出于什么考量?

【观点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委员:压力主要来自国际经济下滑,特别是受外贸的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50%,眼下沿海一些企业订单减少,短单化趋势渐显,若欧美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影响不可小觑。

【观点二】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委员:国际上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不至于那么大,欧洲要稍差一些,可是美国一些指标正在复苏。政府调低今年经济增速主要是给地方政府一个明确信号: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增长必须摒弃,为调结构、转方式腾出空间。

【观点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委员:放缓经济增速有主动和被动两重考量,一方面来自国际经济负面拖拽,一方面是推进科学发展的主动调整,应理性看待。

【记者点评】历史证明,每一次国际经济低谷期,都是某一国的转型期。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阶段,更要把握好经济发展节奏,转方式、调结构,突破多年未破的瓶颈。

一些地方“稳中求快”是否可行?

【焦点】全国31个省区市公布的2012年经济增长预期中,高于12%的有10个,最低增速也有8%,一些地方更是提出“稳中求快、能快则快”,如何看待?

【观点一】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稳中求快”肯定不对,“能快则快”更不可取。“进”是什么意思?是让你调结构、缩差距、促和谐,不是给一些地方“伺机”大干快上赶超的。“稳”和“快”、“质”和“量”本不是一对矛盾,但若观念出了偏差,就会造成对立。

【观点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委员:这要分情况看,一些西部地区本就落后较多,东西部差距有扩大趋势,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引进好的项目和人才,那么能够快一点也是对的;东部发达地区如果还是寄望快发展,则可能因噎废食,弊大于利。

【观念三】李若谷委员:国家调低经济发展预期,会对地方政府产生一定约束,但不排除一些地方依旧走“GDP崇拜”的老路,因为不发展就没有资金,没有资金就引不来项目,税收减少让地方政府有超速发展的冲动,但这种态度不可取,也要不得。

【记者点评】不论“快”还是“进”,保证发展质量是首要任务。一些地方政府“唯GDP”,认为GDP“一白遮百丑”的观念必须摒弃。稳步发展、提高质量才能可持续发展。

GDP“跷跷板”谁上谁下?

【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中,调整经济结构分量颇重。政策“有保有压”,指标“有增有减”,GDP的组成部分中,究竟“谁上谁下”?

【观点一】李庆云委员:投资类的项目和工程应当有所减少。例如房地产,已经到了非调控不可的地步。例如高铁等投资大、甚至违背“量入为出”原则的资源配置项目,不能再随便投。反之,消费、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应加大“保”和“扶”的力度。

【观点二】李若谷委员:我更倾向于先清理“两旧”保扶“一新”:即旧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旧的制造业技术;“一新”是指包括以新能源、新生物科技、文化产业等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这些产业能走多远直接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记者点评】经济调结构就如“分蛋糕”,重要的战略新兴领域要享有大投入、大支持,相应的,必然要减少老、旧、差的产能和项目。经济调整事关大局,破除老旧发展方式要有“刮骨疗毒”的勇气,调结构空间已经“扩容”,“提质”自不待言。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