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思路“化整为零”
本次《目录》的调整,被许多汽车业界的专家视为是中国汽车行业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跨国汽车巨头相继在中国设立了合资整车企业,也吸引了大批汽车零部件巨头来华投资设厂。这些合资企业带来了技术、资金和车型,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而随着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新车市场,中国的车型和品牌也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国产轿车70%是由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商投资汽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通过在中国生产销售,中国已成为大众、通用等跨国汽车公司全球最大的市场。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汽车行业在核心技术领域仍有不少欠缺,“大而不强”的局面时时被专家学者所诟病。在本次发布的新《目录》中,汽车整车制造从鼓励类删除,但增加了9项服务业鼓励类条目,包括机动车充电站。同时,在新《目录》鼓励类的第十九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详细列出了鼓励外商投资的项目,包括:汽车发动机制造及发动机研发机构建设、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关键技术研发、汽车电子装置制造与研发、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上述项目包括升功率70以上的汽油发动机、双离合变速器等一系列中国汽车产业短缺的技术。显然,政府已经将汽车行业发展重心转移到鼓励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设立汽车研发中心、投资汽车关键技术以及零部件方面。
产能过剩已成事实
对于本次新《目录》的发布,除了发展思路和模式的调整,也反映出政府对汽车行业投资过热的调控决心。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利用外资鼓励类中删除,是由于中国整车制造能力已经有些过剩,整车企业过多。
目前,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中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汽车整车企业已多达130多家,列世界第一。数据显示,2012年,华晨宝马新工厂、日产全球最大工厂、上海大众仪征工厂、长安福特马自达重庆工厂、北京现代第三工厂、四川一丰工厂、大众南方工厂等一批合资车企的新工厂都将正式投产,有专家估计,这些新工厂的初期产能将达200万辆。同时,自主品牌在2012年的扩产计划与合资车企相比也不遑多让,比亚迪、吉利、奇瑞、华晨、江淮等自主品牌的十多个工厂基地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按其规划,2012年自主品牌产能将与合资车厂齐平。因为这些新工厂的建成投产,将使中国汽车产能爆增,仅狭义乘用车就将毫无悬念地达到史无前例的1500万辆,甚至更多。
从车企更远的规划看,2015年,中国汽车产能将达到惊人的3200万辆。然而,随着车市增幅放缓,一些厂家的新增产能可能会放空。仅从今年看,若市场仍未得到有效提振,延续2011年2%的增长率,狭义乘用车制造业将有超过200万辆的产能放空。
专家指出,从遏制汽车产能过剩出发,对整车项目的审批这两年一直在收紧。新《目录》的发布并不意味着收紧外商投资汽车产业的政策,只是引导外资投向更有市场前景、投资回报更高的项目。
高门槛挡住风险
有资深汽车评论人指出,本次新《目录》调整,事实上是政府保障汽车行业健康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延续。
早在第一轮跨国车企投资热潮时,业内专家曾对中国汽车发展是否会陷入“巴西模式”进行过激烈讨论,甚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研究报告都曾警告“汽车特别是轿车的新产品开发和推出的重要环节基本上被外商所控制,我国汽车企业有沦为跨国公司附庸的危险”。
从进入后合资时代的今天看,专家当年并非杞人忧天。“巴西模式”的两个显著特征是:外资占绝对主导地位以及大量产能闲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数据显示,近5年来,合资车企利润占整个汽车市场的66%左右;而随着近两年各大车企的纷纷扩产,部分车企也将开始出现产能闲置的状况。这些迹象显示,中国汽车已有向巴西模式逼近的危险。该人士指出:“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可能产生的风险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专家认为,新《目录》的出台和实施是根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作出的正常调整,高门槛挡住的只是市场风险,并不会影响现有的合资汽车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和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