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火种广为传播,道德群星分外璀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经过3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如今“好人沛县”已经成为与“帝王之乡”齐辉的靓丽名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1年以来,沛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把“发现好人,评议好人,宣传好人,教育干群”融入整个活动之中。“十佳党员”、“十佳干部”、“十佳公务员”评选,“争创人民满意单位”、“好人评议”、“好人报告会”、“道德讲堂”、“好人广场”、“好人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干部群众的参与度,促进了党风,转变了政风,育化了民风,形成了递进推动“好人建设”的良好局面。
全县先后涌现出1名全国道德模范,10人和1个爱心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树立了鲜明导向,弘扬了社会正气,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好人建设”推进党风政风民风良性互动
2011年开始,沛县坚持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相结合,以参评“中国好人”为契机,从全国道德模范张公兰等彰显出的“大孝至爱”道德力量入手,以“好人沛县”建设统领文化和社会建设,广泛开展弘扬凡人善举、争做平民英雄的道德建设活动,探索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践路径。
沛县的“好人建设”从起步开始就坚持党员群众的良性互动,面向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征集和评选“好党员、好干部、好百姓”的标准。经过公开投票,依据得票高低,确立了“三好”标准:好党员——一心为民、创先争优、模范带动;好干部——厚德爱民、勤廉务实、公道正派;好百姓——孝老爱亲、明礼诚信、乐善好义。通过打造百姓精神文明路标,全县上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速形成。2010年以来,全县刑事案件下降10%,腐败案件减少20%,信访总量减少30%。
为持续放大“好人效应”,12月11日,沛县对2013年度2名荣登中国好人榜的中国好人、10名沛县第三届道德模范、30名最美沛县人及30家省级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等进行了表彰。
“好人沛县”正成为江苏知名、全国有影响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得到中央文明委的充分肯定。在中央文明办今年举办的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沛县连续3次作典型经验介绍。7月31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就沛县“好人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宣传好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使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看到希望,看到榜样。8月10日,市委书记曹新平作出批示,要求我市领导干部认真贯彻罗书记批示精神,在全市范围内总结推广沛县的成功经验。
省委巡视组在沛县巡视期间,对开展“好人沛县”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好人沛县”建设着眼推动从朴素道德实践到精神文明路标,进一步上升为好人文化自觉,抓住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促进了精神财富向现实动力的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知三心”提升党员干部品德修养
当前,沛县进入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攻坚期,能否继续当好全市“两个率先”排头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沛县要求领导干部在实践活动中要与践行群众路线紧密结合起来,与构建制度这一权力的笼子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好人沛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躬身实践中不断加强从政道德修养,在推进科学发展中自觉接受人民检验。
今年4月份,沛县县委在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活动中提出,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修养,必须从知恩诚心待人、知责用心工作、知足常心自律做起,着力解决和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3个问题,让“三知三心”成为沛县领导干部的道德特质。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从4月底起到8月初,沛县用3个多月时间,在全县开展领导干部从政道德专题教育活动。主要面向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重点是县处级领导干部、各镇区及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党政“一把手”。这次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是各级党委(党组、总支、支部)书记,通过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真正使整改提高的过程成为加强党性修养、提高从政道德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造福百姓的过程。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沛县把好人文化建设作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围绕争做“好党员、好干部、好百姓”主题,深化知恩诚心待人、知责用心工作、知足常心自律“三知三心”从政道德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围绕解决“四风”问题,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抛开面子、动真碰硬、触动灵魂,倡导好党员一心为民、创先争优、模范带头,好干部厚德爱民、勤廉务实、公道正派,好百姓孝老爱亲、明礼诚信、乐善好义的社会风尚,激发和凝聚了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带三为”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
5月6日,沛县县委从县直单位选派的第二批100名“第一书记”开始驻村帮扶。这些由县各部委办局一把手担当的村“第一书记”,与所在机关单位党员干部一道,深入发展一线、稳定一线、民生一线,着力为群众办一些好事、实事。带着责任服务百姓,带着感情融入百姓,带着成果惠及百姓,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放大“三带三为”、“三解三促”活动的实际成效,为加快发展、关注民生、促进和谐注入了新的动力。
以开展“三带三为”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为载体,沛县坚持每年一个主题,2011年开展千名干部访万户活动;2012年选派100名正科级干部担任第一批100个村第一书记;2013年春节集中开展让广大百姓过一个干净的春节、让弱势群体过一个温暖的春节、让党员干部过一个廉洁的春节“三让”活动,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开展以“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困难家庭,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三走三转”主题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突出解决领导干部不愿、不敢、不会做群众工作问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多下基层、多办实事、常接地气,切实增进与百姓的感情、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努力做到“五为”百姓,想问题做决策心贴心为百姓着想、谋发展搞建设实打实为百姓造福、惠民生促和谐面对面为百姓解忧、强文化引风尚好带好为百姓领航、转作风树形象亲加亲为百姓服务。
下基层活动中,全县共走访11000多户、30000多名群众,累计收到各方面意见400多条,形成调研报告122篇,投入2200余万元用于农村困难户、五保户、残疾人困难户等弱势群体,为2万余户4万余人送去党委、政府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七联”机制构建微山湖区和谐边界
隔湖相望的沛县和微山县的恩怨纠葛,让微山湖曾经伤痕累累。如今两地人民携手共富,和谐共处。2007年初,中央维护稳定办公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百年恩怨化和谐》,讲的就是这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如今,在微山湖接边地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县”。
近年来,沛县把好人文化融入维护湖区接边地区稳定工作理念中,牢固树立“湖区问题无小事”理念,按照“不争地、不争利、不赌气、不激化、不扩大、不记仇”的原则,创新维护稳定联责、重大问题联商、情报信息联通、矛盾纠纷联调、刑事犯罪联打、社会治安联防、困难问题联助等“七联机制”,主动加强与接边地区兄弟县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双方合作联谊,实施一系列惠民举措,为微山湖地区经济长足发展、社会平安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沛县与山东相邻的镇医院和沛县人民医院推出了山东群众凭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手续可直接报销的政策。沛县接边地区中小学免费招收湖西微山县学生,沛县县直高中正常录取山东籍学生,微山县农村儿童可以就近在沛县幼儿园就读。积极推进湖西航道、顺堤河疏浚和徐沛快速通道、环微山湖大道“两河两路”工程实施,协调解决日菏高速沿线征地、拆迁工作,同时有关镇村主动和相邻的微山县镇村沟通,共同规划湖区道路的整修,先后投资3200余万元修建了入湖公路89.98公里,占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比例的8.2%。投资1200余万元先后对通往微山县高楼镇魏庙桥、五段桥、冯集桥、三段桥等12座危桥进行了改造,有效缓解了微山县湖西百姓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问题,走出了一条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的新路子,成为全国处理边界纠纷的典范、协手发展的样板。
现在,不仅湖区成为全国稳定和谐的典型,大屯煤电集团公司与沛县休戚与共,拥有张双楼煤矿、三河尖煤矿的徐州矿务集团,拥有龙固煤矿、沛城煤矿的华润天能集团,与沛县的矿地关系也呈现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