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那些年轻人都跑不过我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人物:吴学淑

■年龄:75岁

■职业:退休教师

■事迹:坚持长跑28年,曾经获得过全国老将田径锦标赛第一名。

她已年过七旬,却已经参加了上百次的长跑赛事,以及两次马拉松比赛。她叫吴学淑,今年75岁,精神矍铄,身体健康。从2000年至2009年,吴学淑参加了9届全国老将田径锦标赛,并多次获得5000米和1万米的冠军。

年过七旬“跑龄”28年

早上5点半,就在大家熟睡的时候,吴学淑的身影准时出现在了市体育中心的田径场上。

第一次见到吴学淑老人,记者很是诧异。脸庞略显消瘦,眼睛却炯炯有神,75岁的她,尽管刚跑完20圈,但她直言“不累”“很舒服”,并且一直在原地做放松运动。

吴学淑老人说,她原来是一名教师,从小就喜欢跑步,苦于工作繁忙,没能过多投入。到了1985年临近退休时,她与长跑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跑就是28年。

每天清晨5点左右,吴学淑老人准时起床,从家里出发到市体育中心后,便开始新一天的长跑。吴学淑每天坚持长跑5到10公里,风雨无阻。“我喜欢长跑,因为我是一个有韧性的人。”老人说。

“心若在,梦就在”,怀着对长跑的热爱,吴学淑老人加入了市长跑运动协会,成为协会里年纪较大的长跑运动员,并先后数十次参加徐州市乃至全国性的长跑比赛。

“那些年轻人都跑不过我呢。”吴学淑老人笑着说。

运动让生命保持活力

虽然年过七旬,可是吴学淑老人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生命在于运动。长期的体育锻炼让吴学淑老人尝到了甜头,“我很少感冒,前两天我查了查,上次感冒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常见的老年病也没有”,吴学淑说。

她把功劳归功于长跑。她希望有条件的话,每个人都能跑跑步,毕竟从场地随意和无需器材的特点来看,长跑不但是最适合全民健身的运动,可以锻炼人体的骨关节、心肺等各部“零件”,还能增加抵抗力。“哪怕一开始用走的速度来跑,起到的锻炼功能也跟走路是不一样的。”

每当吴学淑老人早起跑完一次长跑,就会感觉到自己头脑清晰,身上充满了活力。她认为长跑和工作生活一样,只要了解了自己的极限,并且在每一个路段制定一个体力的分配计划,一开始可以慢一点跑,但跑开以后感觉会越来越好。而参加长跑比赛就是对平时努力的“考试”,适当的参加一些赛事活动是必要的。

建议:年轻人,别再宅了,出来跑步吧

唯一让吴学淑感到遗憾的是,这几年参加全民长跑的人数还是较少,尤其对于现在年轻人的“宅”,她感到很不可思议。在她看来,现在年轻人总是说没有时间锻炼,其实时间就像弹簧,挤一挤就有了,选择对了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你就会尝到体育锻炼的甜头。

赛事回眸

徐州跑友跑“上马”

12月1日上午,2013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在上海外滩陈毅广场鸣枪开跑,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0名选手参加比赛。在这支庞大的参赛队伍中,我市有30名选手参与其间。

争抢参赛资格

今年9月17日赛事启动报名后,男子全程马拉松参赛资格的抢夺最为激烈,从报名当天上午9点到下午3点,短短5个小时的时间,8000个参赛资格便已分配完毕。

尽管我市长跑运动协会的队员们纷纷递交申请,积极争夺参赛资格,但还是有不少人没能得到宝贵的入场券,这其中也包括市长跑运动协会的秘书长丁朝阳。

最终,丁朝阳的台湾护照帮上了大忙,从港澳台选手资格渠道成功报名。

奔跑在文化路

跑马拉松,领略城市风光,也是长跑爱好者爱上马拉松的理由之一。

今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起点设在外滩陈毅广场,终点是上海体育场。连续参加了六界“上马”比赛的徐州医学院副教授王强说,外滩反映了上海历史文化的厚重,对岸的陆家嘴则是改革开放的缩影。赛道途经南京路、淮海路,体现上海积淀,徐汇滨江在世博会后经过改造,环境优美,道路平整,融入城市新生活元素。终点上海体育场则是上海体育文化的坐标。

成绩可圈可点

在此次参赛的30人当中,牟振华以3小时26分的成绩跑完男子全程,获得了第16名。王强、刘辉分别以3小时23分的成绩和3小时27分的成绩跑完全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