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巍巍
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地标。这样的地标,既有地理的意义,也有历史的意义,更有文化的意义。城市地标既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公共建筑,它为市民和观光者辨识方向提供便利,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印记。近年来,徐州城市建设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具有功能性和标识性的建筑诞生,为城市增添了不少靓丽风景。
建筑地标,重在功能效应
北京鸟巢,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台北101大楼……说到一个城市,人们脑中很自然就浮现出这些建筑物。应该说,每个城市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精神符号,它们是传递城市内涵与气质的名片和标志,具有标志性的审美价值。
成为地标,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当居民习惯于使用某一建筑或建筑群作为“指南针”,该建筑或建筑群便具备了地标的特征。有些“地标”是因为它名气大,上海汤臣一品、北京三里屯SOHO,这些建筑虽然是住宅或办公楼,但是其使用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几近众所周知;有些“地标”的形成是因为它拥有极强的功能性,大型城市综合体往往是这些地标的代表,南京新百、武汉汉街即依靠商业平台成为城市地标。
当然,“地标”项目对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影响更多地应该表现在其对文化的影响上,它们改变城市的面貌,为区域带来活力。一座建筑给城市带来的改变,往往就在于它本身是一个聚集人气的场所,更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首先想到的聚集地点或活动中心。
地标不是惟一性、排他性的,也不会是一成不变,地标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阶段性,都有较强的时代意义。近几年来,徐州建筑品质不断提升,为城市增添了不少靓丽风景。在这些建筑里,既有美术馆、音乐厅这样的公共建筑,又有滨湖花园、开元四季等宜居典范。可以说,徐州的建筑在功能性、标识性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人居地标,重在示范效应
人居地标,重在其标杆作用、示范作用,对日后周边甚至更远的项目建设有着很多的参照作用、示范作用,如A住宅,在取得市场的成功后,其他住宅项目的建设,会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参照,如何追赶或超越其水平,其他住宅项目出现后,人们作比较时,也自然地拿它来作比较,这样,A住宅就会自然地影响着日后住宅的建设及消费。
近年来,徐州城市的发展十分迅猛,人居建设也有着质的提升。在《徐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双心五组团”的城市空间将各个区域紧密连接在一起。中心商圈、新城区、高铁生态商务区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各区域的城市特性、形象更需要体现,人居作为城市面貌、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亟需有标志性的小区、楼盘来承担这一功能。
在规划中,市级商业中心采取复合式构造,即由老城区商业中心、新城区商业中心和东部商圈构成。老城区功能定位是以购物、餐饮、娱乐及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中心商业区;新城区功能定位是以商务服务为主,各项综合服务功能齐全的中心商务区;东部商圈是以京沪高铁徐州站为依托,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大型购物、星级酒店、房地产、高科技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目前,已有香港世茂、南京中央百大、苏宁置业、红星美凯隆、月星集团等知名城市运营商陆续入驻三大商业中心,城市功能性项目已经成为房地产市场新的发展契机,地标性建筑正在形成。
“徐州新地标”正在形成
近几年,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随着徐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知名开发企业纷至沓来,绿地、华润、开元、保利、世茂、恒基、万达、中铁、万科、美的、荣盛等一线品牌地产商和久隆、华厦等区域龙头房企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新盛、滨湖、开甲、国力、龙商、华商、苏商等本地房企迅速成长。近两年,正是这些品牌地产商大放异彩之际,新风尚、新产品、新理念竞相争艳,大大提升了徐州的人居水平。
如今,越来越多的楼盘,正在突破楼盘本身的设计局限和影响范围,融合城市历史文化和中外建筑文化,塑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建筑作品,成为体现城市风貌的窗口,甚至可以等同于城市的大型商场、大型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场所一样,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近期,本报将重点关注徐州近年来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并寻找有资质成为徐州城市新地标的楼盘,弘扬城市文化,为徐州楼市十年来的发展做一全面定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