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全国百强县之一沛县,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践行中,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好人大风歌”,短短两年多时间,涌现出一名全国道德模范、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8月28日,沛县县委书记冯兴振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沛县2000多年汉文化积淀和儒家思想对这里的熏陶,早就形成了民风淳朴、重情重义、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2009年起开展了以
“做好人、做好官”为主要内容的“好人沛县”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把好人的“基因”进行传承和弘扬。目前,“好人”的榜样效应已经升级为群体效应,继而扩展为社会效应,让沛县的全面小康更加温馨、更加和谐。
“基因”升级成“文化”
好人价值观落地生根
早年丧夫的普通农妇张公兰,照顾高位截瘫的婆婆30年——“八旬儿媳与百岁婆婆”传为佳话,张公兰因此成为2009年“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
沛县广大干部群众为道德模范的事迹所打动,从内心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冯兴振从“好人现象”中思考的更多。沛县2010年成功跨入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2011年又在淮北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如何让沛县的小康“力透”纸面上的各类指标,让百姓的小康感受更深、幸福指数更高?“好人现象”能否成为巩固全面小康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大突破?
为推动“好人精神”发扬光大,让“好人基因”升级为“好人文化”,
从去年初开始,沛县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纷纷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到矛盾多、意见大的地方去,到贫困户、信访户家中去,到老党员、带头人的身边去,带着责任和感情融入百姓,走访农户,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查找、梳理存在问题。各镇各单位将“做好人、做好官”标准结合“勤廉双优、务实为民”主题教育活动与自身职能相结合,开展具有本地域、本行业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力促进好人精神、好人文化在基层、在农村的深化和实践。
沛县县委、县政府还把“好人沛县”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党风政风民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分别纳入机关效能和镇(区)科学发展考核。
通过几年努力,沛县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实现了从边界末梢到小康前沿、从传统煤城到滨湖新城、从资源大县到产业强县、从传统农村到美好城乡、从彪悍义气到文明和谐的跨越,成为闪耀在苏鲁接边地区、微山湖畔的一颗明珠。
制度推动引导
好人大风歌越唱越嘹亮
冯兴振说,沛县不仅要让好人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更要让好人不难当。县委、县政府资助10万元,让张公兰更好地照顾百岁婆婆;分别资助5万元,解决刘庆超和孙沛丽的家庭困难。为了通过长效机制把对好人的帮助固化持久,沛县出台《道德楷模帮扶实施办法》,以资助生活费用、提供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式,帮助“好人”。在干部使用上,优先提拔重用“好人”,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和劳动模范评比中提高“好人”的比例,让“好人”享有崇高的政治、社会地位。
向来重情重义的沛县人,不吝于褒奖和宣扬自己的“好人”,更被“好人”们感动和感染。“道德模范做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做。但将心比心,谁能像他们做得那样好。”“道德课堂永远都应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看着身边的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就知道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这几年发生在身边的变化,冯兴振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中。
(下转02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